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在唐朝诗人王之涣.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在唐朝诗人王之涣

在唐朝诗人王之涣

我们在语文课文上认识了许多的诗人,其中,唐代诗人王之涣给

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唐朝诗人王之涣,欢迎阅

读!

唐代诗人王之涣

唐代诗人王之涣存诗不多,但其作为边塞诗人的大名几乎无人不

晓。凡上过小学的国人,必读过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及《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至于古典文学爱好者,也一定听说过被誉为盛唐文学界交游美谈

的王之涣、王昌龄与高适的“旗亭画壁”的故事。然而细考之,却发

现如此著名的诗人相关史料却极少,屈指可数的几条记录又皆为不确,

真令人如坠迷雾。

两唐书无王之涣传,《新唐书·艺文志》中无其诗集记录,唐宋文

献材料中鲜有记载,甚至连包罗万象的宋代公私书目中也未见其诗集

记录。在作品几乎不传世的情况下,诗人之英名竟也一路飘荡下来。

到了清代,曹寅主编的《全唐诗》中收录他的作品六首。此六首作品

夯实了王之涣的文学史地位。

然而,《登鹳鹊楼》作者的署名却一直有争议。现存的古籍中,

此诗首次见于中唐时期芮挺章编辑的《国秀集》。据考证,《国秀集》

是芮挺章应秘书监陈希烈、国子司业苏源明的建议而编。苏源明盛名

于唐代,杜甫与苏源明相交三十余年,杜甫的《八哀诗》之一即为其

所作。韩愈评价为“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

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国秀集》开编约在天宝十二载,芮挺章

大约花了七到十年广泛搜集各家名诗,“探书禹穴,求珠赤水”,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罗官员、平民、隐士之作品,精选220首所成。其中收录了王之涣署

名的《凉州词二首》(另一首是“单于北望拂云堆”)和《宴词》(长堤

春水绿悠悠),而将“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以《登楼》之名归于布衣朱

斌名下。以地位论,王之涣是官员,朱斌是平民;以诗名论,朱斌籍籍

无名,不能与王之涣同日而语;且成书离王之涣去世不远,王之涣家人

健在,高适、王昌龄等健在,苏源明、杜甫、为诗集作序的楼颖也在

世,很难想象他们能允许芮挺章将此佳作张冠李戴。正因历来有署名

争议,《全唐诗》收录此诗时兼顾两位作者,在卷203收入朱斌《登

楼》,注明“一作王之涣诗”,在卷253王之涣名下收入《登鹳鹊

楼》,注明“一作朱斌诗”。施蛰存亦指出这首诗是登近海的楼台,

不适于鹳雀楼。

另一首佳作“黄河远上白云间”无署名争议,命运貌似平缓许多。

传说慈禧太后看到书法家奉旨抄的扇面上少了一个“间”字,以为书

法家欺负她没文化而大怒,书法家急中生智地断句为“黄河远上,白

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了危

局。这个传说反映出句读的重要,以及本诗、特别是“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句之深入人心。

然而,连这句妇孺皆知的话也有疑点。这句话在《国秀集》中为

“黄河直上白云间”,《全唐诗话》、《全唐诗》中皆为“黄沙直上

白云间”。玉门关在嘉峪关外,那里看不到黄河,自古就有人提出诗

人如何能站在一个看不到黄河的地方想到黄河的疑问。“黄河”还是

“黄沙”成了千古谜案,众说纷纭。物候学家竺可桢特意实地勘察,

认为是错将黄沙传播成了

文档评论(0)

1636091513dfe9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