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防治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的法律思考 .pdfVIP

2025年防治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的法律思考 .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防治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的法律思考

摘要:近年来,城市向农村大肆转嫁污染可以说是我国农村污

染一个重要原因。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民环境权缺乏有效法律

保障,加上利益诱导的作用下,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之风难以遏制。

目前我国环境立法城乡环境立法二元化,环境侵害司法救济制度不完

善,现行立法未明确公民环境权利,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都使

城市污染转嫁农村有机可乘。归根到底,我们要通过环境法律的完善,

打破环境立法二元化格局,重视农村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明确公民环

境权利,完善环境侵害司法救济制度及监督管理体系,防治城市污染

向农村转嫁。

关键词:污染转嫁;农村;法律;成因;对策

一、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成因

目前,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污染转嫁。探析城

市污染向农村转嫁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护主体环保意识淡薄

污染转移的法学本质是一个环境主体对另一环境主体环境平等权的

侵害。[1]但农民作为农村环境主体并没有形成这种意识。农村环境

保护的主体本应是农村居民,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由于文化水平有

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普遍认为只能由国家统一行使保护职权,农

村居民更为关心的是经济收益问题,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过于依赖政

府。污染企业在农民眼中是就业机会,在基层政府眼里是纳税大户,

两者均选择忽视了它们同时也是污染大户的事实。环境作为公共资源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具有外部性,[2]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还体现在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成

本维护这种外部性资源,仅仅对于自家房前屋后环境愿意投入精力和

成本去维护。

2、利益诱导作用

城市向农村转嫁的污染,一种是农村被动接受的,一种是农村主动接

受,[3]此局面的产生主要由于利益诱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

成地区之间的差距,且这种差距在短期内无法消除。[4]城市作为发

达地区,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政策、法

律、标准都在日趋严格和完善,污染企业生产和改进工艺与城市污染

物处理的成本都不断提高。农村作为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及意识限

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标准、规章制度都相对宽松,这给农村

被动接受污染转嫁提供了客观利益诱导因素。对于农村发展经济依然

是首要任务,而依靠自身力量远不够,无论从基层政府还是从农村居

民需求的角度对工矿企业还是有一定的需求,因而基层政府为了招商

引资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这是农村主动接受污染的诱因。

二、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立法城乡二元化

就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来看,存在严重的城乡不平衡及二元化问题。

我国环境立法更倾向于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与污染防治,相关法律也更

为具体和具可操作性。现行环境立法中为数不多适用于农村环境保护

的法律几乎都是原则性规范,实际操作性不强,例如2004年的《固

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城市和农村处理各自的生活垃圾做出了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定,但并没有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对城市垃圾填埋的选址做出限制性规

定。要将这样的法律规定落实,更多是依靠当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予

以体现,导致现实中不乏一些地方政府依然为了招商引资而给高污染

企业放行。正是由于立法的城乡不协调和倾向性,主要的资金及力量

基本都是投放用于防治城市污染,变相地“迫使”城市高污染企业向

农村转移。

2、环境侵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48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