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作状词类活用:一天天继承……??的事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使动用法使……早死文言词句又可冀其成立邪01古:成长立业02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03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04志气日益微05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06古:精神07古今异义: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汝之子始十岁始最初,初次才其请归取其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代词,你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表选择,是……还是语气副词,表示揣测一词多义:01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02“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03的作用。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的作用。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者极度震惊的心情。010203040506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0102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01.02.03.04.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01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02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03受残酷的事实。受残酷的事实。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010203040506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从穴乏声,即葬时下棺入穴安慰来接来马上有能力墓地代奴婢临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互相照顾着生活实在是我造成得灾难抱怨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同“享”,鬼神享用祭品。希望韩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0101020304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020304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文体知识祭文(悼词)有韵文和散文两种。惯用格式: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诔lěi:古代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贱不~贵,幼不~长。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