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5届高三12月一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无论抒情写景,都以“不隔”为佳。所谓不隔,就是指诗人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审美观照。诗人扫尽一切雾障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如是,观景则明晰清真,观情则深切动人,写景写情,则“语语都在目前”。“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从中可看出王国维的不隔观:一篇作品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应该真实、生动、自然,都需要作者本身具备真挚的情意,这样才能做到言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如此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词话》中所称赏推举的词人如李后主、苏东坡、纳兰容若等,其词无一不真情流露、自然动人,都是“不隔”之作。

为此他在《词话》第三十六则批评白石咏物词不如美成:“周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第三十九则中又言:“白石写景之作,如‘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为他们作词皆喜在表面文字辞藻上下功夫,刻意追求婉曲文饰之美,使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所谓的“隔”,绝不是单纯指观看不清楚、描写不清晰、意象迷糊,或是细节不真实,而是达不到“语语都在目前”的境界。“语语都在目前”,即是作感性直观。

笔者从禅宗语录中找出若干证据,以证明“语语都在目前”的提法其实来自禅宗。但禅学作为中国人的创造,完全是道家化了的佛学。准确地说,审美境界论的真正思想来源是道家的。道论,它的深层含义就是宇宙本体的呈现,是心物相遇。

(摘编自周栋《人间词话的道家思想探微》)

材料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以看出这些观点都没有摆脱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自然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回归自然天性,取消自我,即“无我”;二是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寻求“真”,即天人合一,超旷逍遥。所谓“无

我”,是指诗人对自我的超越,把我视为万物中的一物,对它物没有任何欲求,从而使所创造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追宗寻源,“以物观物”的渊源在庄子那里。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可视为“以物观物”的一种表达,更重要的是庄子所谓的“道”也是“以物观物”的思维方式。道家之道存在的一大特点是恍恍惚惚、浑浑沌沌、若有若无、亦明亦暗,表现在物我关系上是物我不分,或物我两忘,在心理上泯灭了物我界限,我已化进了自然中去,无我私我欲。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点,即:“吾丧我”,“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所谓“丧我”,就是丧失了世俗的自我,消除了我对万物的欲望;所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我与万物为一体,成为万物中的一物,即观物的人“物化”。这正是“以物观物”的表现方式。“以物观物”既然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那么“无我之境”也必然是道家的哲思审美境层。

因此,“无我之境”乃是指审美主体“我”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元好问《颖亭留别》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表达了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淡远静穆的景物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对“无利害之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王国维对陶渊明《饮酒》一篇较为偏爱,在其“无我之境”及“‘隔’与‘不隔’”的论述中均提及此诗,且列为佳品。

(摘编自王劲松《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道家文化阐述》)

材料三:

梓庆削木为锯,锯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锯,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节选自《庄子·达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篇作品想要实现写景写情“语语都在目前”,需要诗人扫尽一切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进行审美观照。

B.王国维赞周美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在于他咏物时真情流露、自然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73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