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中国古代哲学特征.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中国古代哲学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哲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哲学的特征

人们常常以西方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作为典范模式,考察

中国哲学传统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结果往往使后者的本来

面目处于扭曲状态。中国哲学传统数千年的发展中,体现出来

的与西方哲学传统不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是重视“人”、“伦

理”和“社会”。也正是由此出发,中国哲学传统对各种哲学

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建构起了它自身也很有特色的理论体

系。

1、推崇“人”,重视“情”

中国文化史与西方文化史的不同之处之1是中国从没有发

生过某种宗教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事实。作为儒家思想的

创始人孔子,虽然是天命论者,但是“不语怪力乱神”:他所

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神。又如儒家所倡导的“入世”观,强调

积极的干预现实生活,也是1种重视“人”的体现。同是中华

思想主流的道教思想从未占据过思想统治地位并且生活在儒家

的阴影之下,道家并非绝对的消极无为。庄子1方面在执着

“齐物论”,但另1方面却在讲“人世间”:“子之所爱,命

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至于佛教,从进入中国的1刻起便开始了中国

化。虽然佛教的思想在中国盛极1时,但是仍无法撼动中国主

流的儒家思想,与此同时,佛教思想也在向着儒家的思想靠

近。禅宗的心性修养为中心的哲学观和孟子的行善轮、先验论

在本质上是1致的。儿它的主观唯心主义又深刻影响了宋明理

学的发展。因而整个中国哲学都在推崇“人”的重要,强调人

的主观的活动去改造这个社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中国哲学传统注重“情理”的思想倾向,在伦理学领域表

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如果说西方哲学传统主要把道德问题

归结为受理性支配的意志问题的话,那么,认为“人之大伦”

首先在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的儒家思潮,却十分强调伦理规范的情感意蕴,尤其是

肯定了基于血缘亲情关系之上的“情理”的重要意义。孔子曾

针对宰我有关三年之丧的质疑,依据“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

母之怀”的亲子之爱回答道:“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

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明确把道德践履的必然准则

建立在血亲情理的真诚性和安适性之上。孟子则肯定“事亲为

大”,并以“亲亲”释仁。深受儒家影响的郭象认为:“君臣

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阳明也主张:“有孝亲之心,即

有孝之理”。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朱熹才把孔子认可的

合乎血亲情理的真诚性、因而是“直在其中”的“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的做法,进1步誉为“天理人情之至也”。其实,

宋明理学所特别注重的“天理”,作为“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

表德”,在本质上正是“人情”即“血亲情理”自身的本体

化,与君臣、父子、夫妇的三纲伦常密不可分,所谓“道是在

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

对于“情”与“性”的内在关联。孟子以情释性,将恻

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视为人性四端,强调“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荀子以性释情,认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

之情”。董仲舒主张:“情亦性也”。《谈经》中“无情无佛

种”,把“有情”看做是人的1个基本特征。宋明理学则以

“心、性、情”的相互关系作为1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