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攻击性行为从意向性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01攻击性行为的分类02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两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扔东西等,其中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如玩具、手巾,甚至为争座位而发生的。例: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观察者发现: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普遍比女孩多,而且他们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而女孩在受攻击后则表现为哭泣、退让,或是向老师报告。男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性行为,或者亲自参加同伴间的战斗。较大的男孩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果对方也是男孩,他们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但如果对方是女孩,他们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少一些。中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大班。观察者发现:四岁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数量是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增多的态势;中班儿童攻击性行为最多,但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行为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儿童身上常见的无缘无故发脾气、扔东西、抓人、推开他人的行为会逐渐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以身体动作为主。观察者发现:小班的幼儿,常常为争抢座位、玩具而出手抓人、打人、推人等。到了中班,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增加了言语的攻击。攻击性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观察者发现:儿童常常为了玩具、活动材料或活动空间而争吵打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第一性的攻击行为,有时故意向自己不喜欢的小朋友说难听的话等。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发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设与他人交往的条件,交往的对象可以是成人或与自己同龄的儿童.引导家长配合,为幼儿创设一个不利于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应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给幼儿正确的行为示范。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应过分地溺爱孩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