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1-
《石钟山记》ppt课件
一、《石钟山记》概述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成文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描绘而著称于世。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不仅对其自然景观赞叹不已,更以石钟山为引,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文章通过对石钟山景观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功底。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一座以奇石、幽洞和古树名木著称的风景名胜区。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石钟山原名“石钟山”,后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闻名。山上有大小洞穴数十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为“钟乳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剔透,被誉为“地下画廊”。此外,山上有石钟山寺、石钟亭、石钟书院等历史遗迹,是宋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钟山的壮丽景色。他写道:“石钟山者,其山势雄伟,岩壑幽深。山上有奇石,状若钟鼓,因名石钟山。”苏轼在游览时,不仅对石钟山的自然景观赞叹不已,更对山上的历史遗迹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例如,他描述了石钟山寺的建筑风格和钟声悠扬,以及石钟书院的学术氛围和文人墨客的聚会。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石钟山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石钟山记》不仅是苏轼游记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宋代游记文学的典范。在苏轼的笔下,石钟山不再仅仅是一座自然景观,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文章通过对石钟山的描绘,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例如,在描述石钟山的钟声时,苏轼写道:“山鸣谷应,响若洪钟,声闻数十里。”这句话不仅展现了石钟山的壮丽景色,也反映了苏轼对自然声音的敏锐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出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4岁。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凡,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文坛巨匠”。在政治上,他历任监察御史、知州、中书舍人等职务,曾因政治斗争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文学创作与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2)苏轼的《石钟山记》写作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当时他正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贬谪生活。在这段时期,苏轼对石钟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亲自前往游览。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一座以奇石、幽洞和古树名木著称的风景名胜区。苏轼在游览过程中,对石钟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感悟,遂作《石钟山记》以记其事。据史料记载,苏轼在黄州期间,共创作了约400余篇诗词和散文,其中《石钟山记》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3)苏轼在写作《石钟山记》时,正值北宋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苏轼本人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代表,他的作品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石钟山记》中,苏轼不仅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景观,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考。例如,他在文中引用了《诗经》中的“钟鼓乐之”来形容石钟山的钟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此外,苏轼在文中还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如“天地之大德,生而无言”等观点,显示出他深厚的哲学素养。这些内容使得《石钟山记》成为了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解析
(1)《石钟山记》的结构严谨,可分为引子、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子部分,苏轼首先介绍了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石钟山的整体画面。正文部分,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钟山的自然景观,如奇石、幽洞、古树等,同时结合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考,展现了石钟山的独特魅力。结尾部分,苏轼总结了石钟山的游览体验,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2)在正文部分,苏轼对石钟山的自然景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他以“山鸣谷应,响若洪钟”来形容石钟山的钟声,生动地展现了石钟山独特的自然景观。此外,他还描绘了石钟山上的钟乳洞、石钟寺等历史遗迹,以及石钟书院的学术氛围。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例如,他在描述钟乳洞时写道:“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剔透,如琼楼玉宇。”这样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石钟山的神奇魅力。
(3)《石钟山记》在内容上不仅描绘了石钟山的自然景观,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考。苏轼在文中引用了《诗经》中的“钟鼓乐之”来形容石钟山的钟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他还结合自身经历,对人生、自然和宇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例如,他在文中提到:“天地之大德,生而无言”,表达了人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