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两汉文论;第一节概述;杨雄
主要赋论者。早年好赋,晚年却否定:“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法言·吾子》)。赋体长于铺排夸张,适于描绘都市林苑、山川风物、帝王宫殿,而汉儒却赋予它“讽谏”的重任。如此实践的结果,便产生了欲讽反谀、“劝百讽一”的现象。
扬雄《法言·吾子》还指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赋,“辞人之赋”指景差、唐勒、宋玉、枚乘、司马相如等人的赋。“丽以则”是杨雄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指儒家的法度、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扬雄对汉赋劝百讽一特点的把握基本正确,但他不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汉赋,其主张对汉赋的改良作用不大。直至汉末,抒情小赋的出现,在创作中注入清新充沛的情感,赋体才获得新生。;总之,汉代儒学从诸子学成为经学,儒家著作在体制上完成了经典化,历史也从诸子时代进入经学时代,形成了汉代人的宗经意识,进入文学批评领域。因此,“依经立意”成为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此外,汉代文论还反对谶纬之学与虚妄之美,体现了主“真美”的文学倾向。
汉代文学批评体式实现了由先秦零散的评论向有意识、有系统的文学批评的过渡。
如《诗大序》、《离骚传》、《汉书·艺文志》、《论衡》中的有关篇章等,都是汉代出现的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论。;第二节《诗大序》;《序》有大、小之分,《诗经》首篇《关雎》之前,有一段较长的序文,作《关雎》题解又概论全经;以下各篇之前,各有一小段题解式的序文。宋代人把概论全经的这一段长序文,称为“大序”;把各篇作题解的序文,称为“小序”。
《毛诗序》作者说法不一,有孔子、卜商、荀子、毛亨、卫宏等说,当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保留的一些先秦的古说,也有汉代学者续作。
《毛诗序》(《诗大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是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大序》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如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诗、乐、舞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肯定了时代、政治对???学创作的影响,等等。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12500户为一乡,周礼规定乡官宴会或其他仪式要演奏《关雎》)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文王后妃之贤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教化天下之民,而端正夫妇关系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乡间百姓,用之于国家。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教育和感化人。
;风教说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指诗具有感发和教化人性情的作用,后来扩大为对诗歌的要求。
风教即诗教。诗教观念的产生,可追溯到西周的乐(包括诗)教制度,《尚书尧典》记载舜令夔“典乐教胄子”,以培养贵族子弟的中和品德。礼乐制的建立,需要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和从政人才,《周礼》:“太师教六诗”。赋诗是士大夫升堂揖让、聘问应对之时的基本礼仪。但诗教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主要功能是宣扬美德,导引志向。;春秋之时,礼崩乐坏,作为制度的诗教难以为继,孔子以私学的方式延续着诗教,于是诗教转化为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精神。
《礼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成为诗教观的经典表述。
《诗大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教是性情和礼仪的统一,也即温柔敦厚,这是儒家为文学创作确立的一个基本原则。
诗教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后世文学:一是注重道德教化,如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论语》言“诗”,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在“教”,具有实践品格。二是提倡中和之美。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不是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因为“诗教”毕竟不等于“政教”,文艺活动实现政治与社会教化功能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流于简单、粗暴,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注释】[1]“声”、“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