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docx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绪论

三、中国文学批评的表现形态、思想传统与理论特征

1、表现形态

钱钟书《读拉奥孔》1962:“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

(在我国古代)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1)文论专著(2)诗话、词话、文话、曲话等“诗文评”论著

(3)散见于别集中专门谈诗论艺的诗文词曲、书信、序跋

(4)散见于历史、哲学、宗教、文化典籍中的文论

(5)笔记,小说、戏曲及其评点,以及民间谚语中保留的文论

(6)体现在总集、选本、注本中的文学思想与批评观念

(7)音乐、书画等艺术类典籍中保留的文论思想材料

(2)诗话、词话、文话、曲话等“诗文评”论著

2、思想传统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读本》

每一种文明都试图在其文学思想传统内部,阐明文学关注与其他关注之间的关系……每一传统都在追索它自己的一套问题,用以解释一个与他者迥异的文学文本传统。(导言)

儒家和道、禅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两轮,双线并存、交替发展、互补共生。受其影响,中国文学思想也由此呈现出功用主义与审美主义两支文论思想系统互补共生的局面,其思想基础、理论倾向、艺术影响虽有不同,但共同决定了中国文论思想“外儒家而内释老”的基本面貌。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功用主义文论

思想基础:儒家文化对宗法、人伦、道德实践的强调

理论倾向: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论(诗言志、兴观群怨、诗教、文以载道),强调文学与现实政治、社会人心的关系(主文谲谏、思无邪、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关注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诗史)——艺术人生论

发展概括:发端于孔孟,两汉时随经学的发展而兴盛,中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时期走向极盛

以道、禅思想为根基的审美主义文论

思想基础:道家文化对自然、自由的祈求,佛学、禅学对社会压制的反抗,对超现实生活的向往

理论倾向:注重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虚静、物化,法天贵真、物感说、神思、妙悟、诗缘情、童心说、唯情论),文学的美学特征、艺术风格等(意境论、韵味说、格调说)——纯艺术论

发展概况:发端于老庄,后与佛学、禅学相融汇,魏晋时期获得较大发展,陆机、刘勰的文学创作论等均受其影响,唐代以后围绕意境论、妙悟说的发展而影响深远

3、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特征

形式上:

其一,片段性的感性评点多,而成体系的论说少。

其二,概念范畴的多义性与多变性。

其短处,在于论证少、结构未尽严谨,概念、命题的内涵不易把握;其长处在于紧扣对文本的体会与感受,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相结合的特点。

“味”,本指饮食之味,属感官体验。

《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饮食之味——人的精神状态——语言文字的运用】

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司空图“韵味”论

与此同时,历史的、综合的看,中国文论也有其潜在的理论体系。

例:早期文论中的潜在理论体系

《尚书·尧典》:诗言志——文学本质——文学本质论

《论语·阳货》:兴观群怨——文学功能

《易传》:修辞立其诚——创作修养——文学创作论

《史记·太史公自序》:发愤著书——创作心理

《诗大序》:六艺——风雅颂——文体类型——文学作品论

赋比兴——表现手法

《孟子·万章》:知人论世——批评原则——文学批评论

内容上:

其一,重视主观情志的文学表现,与西方文论从摹仿说发展而来的文学再现传统有区别。

其二,以诗文批评为主导,小说、戏曲理论批评发展较晚。

其三,以大文学观为主流,重视文史哲思想的贯通。

短处在于缺少对叙事文学的足够关注,对文学的“诗性”“纯文学性”关注较少;其长处,在于塑造了中国文学抒情言志的独特文学传统,也赋予了文学以更宽厚的文化功能。

例:现代学者对“文”的概念的反思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谓之文,而言其采色之焕发,则谓之彣。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

……文章者,礼乐之殊称也……今欲改文章为彣彰者,恶夫冲淡之辞,而好华叶之语,违书契记事之本也……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

……或言学说、文辞所由异者,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按:指周氏兄弟),此亦一往之见也。

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是一个知识分化的结果,其背后有一整套知识的建制和规范。此一概念,固然凸显了其自主性(即强调情感表现、虚构、想象等艺术特征),但有意无意的淡化了“文学”与生活现实本身的内在关联。

第一讲、先秦文论

先秦文论的总体特点

中国文论的萌芽

先秦儒家思想与文论

文档评论(0)

clevercatt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