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ETROLEUMGEOLOGY石油地质
向斜轴部中和面以下层段油气勘探
余和中韩守华斯春松王鑫陈能贵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23)
林铁锋朱德丰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省大庆市163712)
摘要:背斜、向斜褶皱构造是沉积盆地的基本形变,中和面也是地层变形中的重要界面,在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中,一直忽视了这一重要界面。中和面的上、下层位在背斜、向斜构造中应力性质不同,影响着储层的物性,也与油气的聚散有关。向斜轴部中和面以下层段与背斜轴部中和面以上层段一样,都是张性区域,也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和断层组合分析,寻找向斜轴部中和面以下层段油气藏,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关键词:中和面;应力驱油;油气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向斜轴部中图分类号:TE112.3文献标识码:A
通过褶皱变形分析,褶皱变形中存在一中和面,背斜中和面以上和向斜中和面以下都处于张性区,油气流体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即由应力压性区域向应力张性区域流动—“应力驱油”,压力局部低的空间容易圈闭捕获油气流体,称为“C→T”成藏模式。背斜、向斜褶皱是盆地内基本的变形形式,认为盆地向斜中和面以上区域,与背斜中和面以下区域性质相似,处于压性(高压力)区域,属于油气排出区。中国陆上大、中型盆地多数已经进入成熟期,规模的背斜构造圈闭几乎都已钻探,但都存在完整的大型向斜构造。因此,向斜轴部中和面以下层段也是油气聚集区,属于“倒灌式”成藏机理。可在主力烃源岩下伏地层形成向斜轴部中和面以下层段油气藏,该类油气藏过去都作为岩性油气藏进行勘探1-5]。
1油气成藏理论基础
背斜、向斜褶皱构造是沉积盆地的基本形变,沉积盆地中,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应力的作用形成褶皱。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在褶皱形成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如
果岩石是各向同性的均质岩石,如块状花岗岩体,以及高温高压使层理失去力学上各向异性的变质岩系,则水平挤压只能引起岩层或岩体的均匀压扁,在平行压力方向上缩短和平行最大拉伸方向上伸长,并可发育垂直于缩短方向的透入性面理。如果岩系中各层的力学性质不一致,则在顺层挤压下,强硬层(能干层)如砂岩,就会因失稳而发生正弦曲线状的弯曲,形成褶皱;相对软弱层(非能干层)如泥岩,作为介质在发生均匀压扁的同时,被动地调整和适应由强硬层引起的弯曲形态。如果两者的韧性差较小,则在褶皱时要共同受到总体的压扁。
前人对褶皱的发育机制已经做了较完善的研究[6~10]。岩石在地表条件下的变形基本上是弹性的,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但在地下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在小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不同的岩石可以看作是粘度各异的粘性固体而变形的,可以简单化地用牛顿体的变形来表达,即应力与应变速率成正比,岩石的粘度在变形中起着主导作用。粘度较大的岩层在褶皱发育中起着骨干作用,这种岩层称为能干层或强硬层。设想有一厚
第一作者简介:余和中,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构造、石油地质等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08-01-30;修改日期:2008-03-10
——23No32008ChinaPetroleumExploxationy
石油地质PETROLEUMGEOLOGY
度为d的高粘度(μ)强硬层夹于低粘度(μ?)的软弱岩层中,使其受侧向顺层挤压而发生纵弯作用(图1)。此时,要使强硬层发生纵弯曲存在着两种阻力。一种阻力来自强硬层的内部。因为岩层弯曲时,必须使外弧受拉伸、内弧受压缩。因此,岩层要弯曲必须克服这种内部的阻抗。这时,岩层弯曲的波长愈大,则形成的弧形愈宽缓,其外弧拉伸和内弧压缩的弯形愈小,内部阻抗亦愈小。所以,如果没有周围介质的包围,它就趋向于形成最大的可能波长。另一种阻力来自强硬层上下的软弱层。强硬层弯曲时,必然要推开其上下的软弱层,从而软弱层的反作用力要阻止强硬层的弯曲。这种外部阻抗的大小与强硬层的波长成正比,也与其波幅成正比;波长及波幅愈小,外部阻抗也愈小。所以,外部阻抗的存在要求褶皱的波长尽可能小。按照最小功原理,岩层将选择做功最小而又能抵消这两种阻抗,使某一调和的中间值作为最易褶皱的初始主波长W,即
这种波长的褶皱最易发育,因此,W成为岩层弯曲的
主导波长。根据M.A.Biot的推算,在粘性介质中粘性较大的粘性板的褶皱的初始主波长W为:
W=2πd(μ?/6μ2)1/3
由上式可以看出,褶皱的主波长与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强岩层的厚度及介质的粘度比有关。
当岩性一定时,即层与介质的粘度比μ?/μ2为常
(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