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现象评析类”作文导写及范文赏析:“高清纪录片”还是“虚拟设备”或是“手机直播”与“亲身奔赴”
文题
在现代社会,高清纪录片可呈现热带雨林的繁茂、极地冰川的壮丽,虚拟现实设备能模拟漫步山间、泛舟湖海的惬意,打开手机就能欣赏美景直播……然而,仍有许多人执着于亲身奔赴自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解读
这是一道“现象评析类”作文题,从“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这句就可以下基本判断。“现象类”的材料往往包含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时也会隐含人们对此的态度。既是“现象类”,便需要我们从“这种现象”出发,深入体察、分析、判断,从而确立观点,构建深入的论证。
材料中的“现象”很难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术语一言以蔽之,毕竟材料稍显“冗长”:“然而”之前,从不同层面罗列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并加以“……”,以表现同类现象不胜枚举,无论是“高清纪录片”还是“虚拟设备”或是“手机直播”,它们无不借助摄影摄像、数据采集、屏幕终端、网络传输等高科技手段,使现代人体验自然的方式变得更为便捷、多元;“然后”之后,是人们普遍的态度——现代人依然对传统的“亲身奔赴”的方式加以推崇并坚守。因此,由“然而”所构筑的反差,共同呈现了我们需要讨论的现象,它引导我们思考:人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体验自然与亲身奔赴真实的自然,这两种体验自然的方式本质上有何区别?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执着于亲身奔赴自然的原因与价值究竟是什么?
很多学生常认为,材料越长,限制越多,审题难度也越大。其实,并不必然。这道题呈现了“冗长”的材料,其本意并不是为了为难学生,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些具体的现象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材料本身也可以是思维的支架。
通过高清纪录片,我们不必考虑时间的限制,节约了旅行的成本、确保了体验的安全,走南闯北,无所不至,甚至可以到达“宇宙的边疆”,更何况纪录片中科普性的解说,能让我们在体验之余轻松获得知识;借助不断更新迭代的虚拟现实设备,我们满足了模拟自然与体验虚拟的双重好奇心,尽管我们可以登峰探海,但为何要拒绝戴上5D眼镜再来一次虚拟的体验?看一下直播吧,欣赏一棵樱花树的恣意盛开或是千年古银杏的黄叶纷落,看一看景色美不美,人流多不多,再决定自己是否愿意此刻出发,或者在心中“种个草”,留待下次“打卡”……于是乎,细品这冗长的材料,我们发现:借助“虚拟”与“亲赴”自然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对立的,但“亲身奔赴”是不可替代的,对现代人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回到材料中的“执着”一词,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现代人为何还要坚守这份亲赴自然的执着?生活在钢筋水泥、芯片网络中的现代人被996快节奏的工作、内卷的氛围所裹挟,亲身体验自然能够带来更细节真实的感官体验,能够让我们与自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能够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正如1845年梭罗就敏锐地感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心灵压抑,在瓦尔登湖畔亲自建起一间小木屋。这样的亲身奔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抗。
我们也不妨联想到教材中,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奔赴、体认与思考。郁达夫在秋槐落蕊中感受故都的清闲与落寞,那“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恐怕难以VR;朱自清笔下那“像闪电般”的花叶颤动或许纪录片镜头可以表现,但“颇不宁静”的心境或许无法看视频引发;苏轼“至莫夜月明”,乘小舟访绝壁下,闻“大声发于水上”,始信“古之人不余欺”;姚鼐克服了“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艰难,胸襟坦荡广博,更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动人;陶渊明为何归去来兮,载欣载奔,宁愿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王羲之又为何能生发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赞叹?……从中,亲赴自然于古于今均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价值远非现代化技术可以比拟。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作“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当我亲身拥抱自然,奔赴自然之时,那些视听嗅味触觉在自然中不断地塑造着我,我与自然密不可分。
现象类作文应避免简单就事论事,要学会从现象(社会现实)中发现普遍规律,从人的本质、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角度深入解析题意。如果只是套路化地“提现象-揭原因-析危害-明途径-作结论”式蜻蜓点水议论一番,并不能与材料深入地展开对话。因而,材料中的现象是起点,由现象出发,广泛联想,深入归因,指明实质,方能从现象中洞见真谛,获得妙思,写就宏文。
考场佳作
当人类与自然相遇之时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我们似乎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纪录片中的壮丽山河,虚拟现实设备的湖畔清风,手机中的美景直播……然而,总有一群人,仍在用双脚丈量山峰的峭峻,以小舟涉绿波穿梭于江河湖海。
仍有许多人执着于亲身奔赴自然,是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间接的观赏,而追求于直接的触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及范文:辩论赛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docx
-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训练:“守圈”以求稳,“破圈”求创新.docx
-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训练:先自我反省,再以礼待人.docx
-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训练:“跨界者”与“守界者”.docx
-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肥乡区实验中学、崔庄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含笔试答案,无听力答案、原文及音频).pdf
- 2024年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一模历史试卷.pdf
- 福建省福州市山海联盟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政治试卷(含答案).pdf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pdf
- 贵州毕节梁才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 (含答案).pdf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广东省汕尾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解析).pdf
-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政治试卷(六)(含解析).pdf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pdf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部分答案).pdf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25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pdf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4-202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