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屯兰矿新井初步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PAGE5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地理位置

屯兰矿位于山西省古交市西南6Km,距太原市60Km,区内有四条公路与外相通:太原一陕西佳县公路由井田北缘通过;文水开栅一古交线沿原平川通过;清徐一古交线沿大川河通过;岔口一古交线沿屯兰川通过。国铁太古岚铁路沿井田北缘通过,屯马铁路支线由本井田中部工业广场通过,交通便利。屯兰矿交通地理位置图如图1.1.1

图1.

1.1.2地形与地貌

井田位与吕梁山东翼,属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以山地地形为主,仅在大河谷中分布有宽约200—600米的冲积-洪积平原。全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处在大东磨上附近,标高1400米;最低处在古交镇附近汾河河床,标高970米。相对高差一般

1.1.3气候和地震

本区属我国北方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多风沙,夏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据寨上水文资料,年降水量最大632.6mm,最小172.1mm,年平均457.8mm,全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7、8、9三个月。据太原气象台观测资料,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达-25.5℃,年均气温9.4℃。全年多偏北风,年平均风速2.

据山西地震局资料,古交区地处6度地震基本烈度区,而位于断陷盆地的太原市区为7度区。据记载太原市区发生的地震最高为5级,太原以南的清徐一带曾发生过6级地震。

1.1.4水源和电源

矿井永久水源取自汾河上游的汾河水库。

矿井电源取自屯兰ll0kv区域电站。

1.1.5矿区水文

屯兰井田位于西山煤田的西北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全区带压开采,煤层最大带压达4.54Mpa。

本区内河主要有汾河及支流屯兰河、原平河、大川河。汾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北缘,其支流屯兰河、原平河及大川河分别自南向东或自南向北流经本区,在北缘注入汾河,河谷宽400—600米。汾河流量受上游水库控制,最大流量673m3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地层

本区仅出露有山西组顶部及以上地层,据钻孔揭露,其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奥陶

煤系地层平均总厚度为122.43米,其中煤层平均总厚度为5.98米,含煤系数4.9%。

1.3.1煤层特征

1、02#煤层:位于K4砂岩下1—5米,北部发育不好,仅有两个“孤岛’’式的可采区,向南逐渐增厚,大致在455、7.T19、T64、T55等钻孔连线以南形成大面积的可采区,其中仅43孔为尖灭点,可采范围近乎占总面积的一半。可采区内厚度比较稳定,一般厚1.0米左右,多为薄煤层,局部为中厚煤层,最厚可达2.32米,常有夹石1-2层,顶底板多为砂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本层在屯兰井田为不稳定煤层,往南至邻区变成稳定的主要煤层。

2、03#煤层:可采范围南北向分布,西至T7号孔,东至边界。煤层分布连续性差,可采区内常有“孤岛”式的下可采区和尖灭区,可采范围基本同02#煤层,但连续性比后者差。可采区内为薄煤层,厚度一般不超过1.0米,最厚1.03米、大部结构简单,偶有矸石一层。顶底板绝大多数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属不稳定煤层

3、1#煤层:仅在井田西北缘独立存在,其范围约占全区的十分之一,其余均为与2#煤层合并区。独立分层内大多不可采,仅在西部边缘有近两平方公里的可采区。可采区内厚度多为0.60一0.70米,最大1.13米,结构简单。本层与2#煤层的间距最大3.87米,上与03#煤层间距变化很大,个别点合并。顶底板以砂质泥岩为多,其次为粉砂岩、细砂岩。属不稳定型。

4、2#层:厚度1.45—5.22米,基本为中厚煤层_结构复杂,有夹石1—3层。虽然厚度变化大,最厚可为最薄的三倍,但有规律可寻,即1#煤与2#煤的合并线是本煤层厚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合并区厚度最大,独立区厚度最小,因而形成东西两侧厚度小,中部厚度大。436钻孔一带为厚度最大地段。顶板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次为细砂岩及炭质泥岩,底板以炭质泥岩为主,次为砂质泥岩。此层煤虽上与1#煤、下与3#煤合并,并且厚度变化大,但有规律,并且都可采,仍不失为稳定型煤层。

5、3#煤层:在西南、南及东部独立存在,其余均与2#煤合并,二者相距一般1.0米左右,最大1.64米,隔以炭质泥岩或泥岩,形成明显的组合特征。独立区内靠东界和南界处不可采,可采范围约占全区的十分之三。、为薄煤层,厚度一般小于1.0米,最大1.85米,大多结构简单,偶有夹石一层。顶板大多为炭质泥岩,底板以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属不稳定煤层。

6、4#煤层:上距3#煤多小于10米。中部发育不好,分布有大片尖灭区和不可采区,其范围大致为420、T24、7、T19、T42、410等钻孔圈定,其中仅在T30、T34号钻孔一带有小片可采区。环绕上述范围几乎全为可采区,仅在189、106孔一带为不可采区,可采范围占全

文档评论(0)

songy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