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1页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
在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看得见品得到的文
化瑰宝也可谓琳琅满目如数家珍。
一、汉字
汉字是中华古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成为举世公认
的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不同于现在广
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拼音文字,它是一种完整保留了人类文字发展创
造全过程的意音文字。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大成者。汉字文化的先进性
包容性使之成为融合吸收中国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的重要因素。秦灭
六国后汉字完成了统一规范的重要转变,汉字书面的高度统一也成为
维系中华统一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统一的中国。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1页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2页
中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就是被汉字文化吸收消化最终彻底融入汉
族之中的,而且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中国的满族、白族、回族等少数
民族本民族的原有文字基本消失转用汉字,整个民族也在继续着与汉
族的融合发展。汉字更是中华文明和汉字文化圈得以形成的一条魔线,
有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农耕
中华文明的主流是农耕文明。农耕不仅产出了养活人的衣食,更
是深深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乐田园尚自然,爱山水知时
节,求安逸喜悠闲,中国人的这一系列传统思想都与农耕文化有关。
农耕是中国人传统的主业,也是沿袭数千年的家国生存繁衍的基
础。守田园勤耕作的乡愁情结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由此也形成
了与游牧民族完全不同的性格与思维特征。
中国人在国力强盛的千年历史中,往往不事扩张不尚进取,没有
征伐四方掠夺土地和财富的传统。这都与农耕文化直接相关。在中国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2页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3页
周边,没有比之中华腹地更好的适合农耕的土地。中国古人视蒙古高
原为大漠,西伯利亚更是苦寒之地。中国西部、西南部或有高山高原
隔绝,或有草原荒漠,鲜有农耕适宜之地。东临大海而南有蛮荒。
三、建筑
中华传统建筑讲求天人合一,做到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统
一,这与西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红
墙碧瓦,山水园林,匠心独运。中国古典建筑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
木,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到理解。
传统的中国建筑多以木构为主,不同的建筑式样也显示出中国人
的审美观念和等级森严。亭台楼阁、殿堂院坊,中国古典建筑中许多
设计构思也是家国思想的集中展现,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建筑中的中华传统有雄伟、有庄严、有等级、有田园,是一幅活
生生的文化图圈。中华古典建筑文化直接影响了整个东亚一带,是堆
砌在屋宇庭府中立体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画卷。
四、书画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3页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4页
由于汉字的独特文化魅力,使中国书法成为举世少有的以文字书
写自成体系的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完全不同于西方,笔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4页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大有形瑰宝--第5页
墨勾画间尽显中国人对于人与天地自然的理解。
笔墨纸砚因书画而生,也因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
而做为最佳书写和文化传播载体的纸张,更成为中华文明献给全人类
的伟大发明。
中国书画不仅是文化的主要形式,更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生活方
式。寄情书画,陶冶情操,胸有山水与心志气节,一代代中国人将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