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职业模块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第七单元7.1
《目录》3课堂练习4拓展延伸1新课导入2新知讲解
《01》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春夏秋冬
了解作者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02》新知探究
题目解析“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文体知识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科学客观地介绍事物,阐明整理的一种文体。
文体知识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充分具体)列数字(具体准确)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下定义(科学严密)作比较(突出)作诠释(详细)引资料(科学权威/更有趣)摹状描画图表(使人一目了然,更直观)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参考课文旁批,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贾思勰黄宗羲瀛洲瀼西縠文花卉譬如疾苦称道吹嘘参天滹沱蕃涪绉xiéxīhúpìjíchēngránghuìyíngxūcānfúzhòufānhūtuó称道不置:至理名言:相得益彰:表示常常谈起,置:停止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彰:显著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交代说明的内容及目的。第二部分(3—7):列举唐宋诗句揭示物候现象和规律。第一层(3—5):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第一层(6—7):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的物候知识。第三部分(8):总写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指出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再读课文,理解体会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3、“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课文,理解体会“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无言,但它有标示自己年龄的方法;花卉无言,却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话语”系统一一花开花落,彰显四季的变化。从课文内容来看,很多植物、候鸟虽不能言语,但都能反映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定的物候现象,具有暗示自然规律的作用。
再读课文,理解体会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本质,反映物候规律。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再读课文,理解体会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唐宋大诗人为什么能对物候的歌咏有杰出的成就?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作者引用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目的是什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
再读课文,理解体会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什么?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再读课文,理解体会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什么?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域广。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