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1-
网络为何成了歧视行为的帮凶
一、匿名性加剧网络歧视
(1)在网络世界中,匿名性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它既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也为歧视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由于网络用户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在发表言论时往往更加大胆和无所顾忌,甚至敢于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歧视行为得以肆无忌惮地蔓延,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权益,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秩序。
(2)匿名性加剧了网络歧视的原因之一在于,它降低了用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受到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责任约束,而在网络上,这种约束力大大减弱。许多人认为,只要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就可以逃避现实世界的责任和惩罚,从而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发表歧视性言论。这种现象不仅使得网络歧视行为层出不穷,而且使得受害者难以找到合适的维权途径。
(3)此外,匿名性还使得网络歧视行为具有了更强的传播力。在网络上,歧视性言论可以迅速传播,影响范围广泛。一些人在看到这些言论后,可能会产生共鸣,甚至加入到歧视行为的行列中。这种“群体效应”使得网络歧视行为更加猖獗,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这也给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要追踪和惩罚匿名用户并不容易。因此,如何解决网络匿名性问题,遏制网络歧视行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茧房效应强化偏见
(1)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效应。这种现象导致人们在网络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形成封闭的思想空间。这种环境下,偏见和歧视观念得以强化和固化。由于人们习惯性地寻求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声音,这使得他们的思想逐渐与外界脱节,偏见和歧视心理愈发严重。
(2)信息茧房效应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尤为明显。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关注特定的人或话题,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圈子。这种圈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观点。这种信息筛选机制无形中强化了用户的偏见,使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立场,对其他观点持有敌意。
(3)信息茧房效应的强化还表现在网络舆论的极端化上。在网络上,一些极端言论往往能够迅速传播,并得到一些用户的认同。这种极端化的言论往往带有明显的偏见和歧视色彩,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偏见和歧视心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得网络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需要提高信息素养,学会辨别和筛选信息,以及主动寻求多元化的观点,以减少信息茧房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的蔓延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5亿人遭受网络暴力的侵害。在我国,网络暴力事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群体成为主要受害者。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报告》显示,超过30%的青少年网民曾遭受过网络暴力。例如,某知名网络平台上,一名年仅15岁的少女因遭受网络暴力,最终选择自杀,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2)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的蔓延,一方面源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隐藏真实身份,从而在言语和行为上更加肆无忌惮。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监管力度不足,使得网络暴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暴力事件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以某知名直播平台为例,曾出现主播因直播内容引发网络暴力,导致其遭受死亡威胁的事件。
(3)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的蔓延还与人们的网络素养不高有关。部分网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念,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参与网络暴力行为。据《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约有一成以上存在网络暴力行为。例如,某知名网络平台上的一个粉丝群体,因不满某明星言论,发起网络暴力,导致该明星形象受损。此外,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事件还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产业链,包括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等,使得网络暴力行为更加猖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