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世界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较高。(自然增长率为零时,人口总数量不变)
欧洲、北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非洲人口自然增长
率最高,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自然增长率为负时,人口数量减少;为正数时,人口数量增多)
3.人口密度是指某一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地区总人口数/地区总面积数。
(单位:人/平方千米)。
4.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
等中纬度沿海平原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原因是: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耕地资源多,交通便利,人类开发历史久远。
5.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十分稀少。
南极洲则是无人定居区。
(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地势较高,高寒缺氧,人口稀少)
6.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就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资源,从而给环境带来更加沉
重的负担。(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就会产生劳动力短缺、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
人口负担加重等问题。(适当鼓励生育)
8.人口问题,还表现为乡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住房拥
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促进小城镇化建设,改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
9.一个国家制定人口政策,应当,以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1.我们把人类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的类型。
2.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3.我国南方,村落多沿江河湖泊分布。
4.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典型聚落当地自然环境特征聚落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的冰屋气候严寒用冰雪筑成,墙体厚实,低矮无
窗,保温效果好
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黄土不易倒塌,气候干燥利用黄土直立性特点挖掘而成
西亚、北非村庄终年高温干燥,昼夜温差大厚墙小窗,隔热效果好
东南亚的高脚屋及西双版纳终年炎热多雨双层木楼或竹楼,上层住人,下
竹楼层放杂物,避免潮湿、虫蛇
(傣族)大门开在东南侧,避免冷风侵
北京四合院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入,墙体厚,屋顶坡度小
新疆的平顶房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屋顶是平顶,能够晾晒东西和乘凉
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干旱少雨,草原广阔蒙古包便于拆卸和搭建
5、聚落的分布和形态:(重点)
平原地区多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也大;
山地、丘陵多分布在山谷地带,多为条带状
河流地区多沿河分布呈为条带状
湖泊地区多为环状。
沙漠地区多分布在绿洲,多为点状或条带状。规模较小,密度较小。
7、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宏村、云南丽江古城、布达拉宫、故宫、平遥古城、长城等共48处之多。
8、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是意大利。
9、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加拿大的魁北克古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七上道法部编本期中知识点修改版.docx
- 人教版七年级道法上册第六课 师生之间 6.1 走近老师 授课课件.ppt
- 人教版七年级道法上册第四单元.ppt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滕南中学七年级地理第二章地图10-28周清测试.docx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028地理周清试卷讲评.pptx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028地理周清试卷讲评2.pdf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19地理微考试题答题纸.docx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022七上期末地理模拟试题(四).docx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023年1月2日微考地理试题.pdf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理复习要点第四章天气与气候.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