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变革与应用,一方面便利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也为
新型犯罪提供了生存土壤。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空间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
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这对传统的刑法体系提出了新挑战,也给司法实践抛出了新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在2013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办
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网络诽谤
解释》)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了一种新的犯罪形式——网络虚假信息型寻衅滋事罪,予以
回应和解决这一犯罪问题。该解释的出台确实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指导,但其规定之内容
或因仓促而不甚完美,尤其是细节上的一些内容未做完全明确的解释,使得在理解与适
用该款解释规定过程中出现困顿,这与新时代高效、精准打击犯罪的要求有些脱节。通
过讨论学者的观点以及对实务案例的分析,本文希望能为网络虚假信息型寻衅滋事罪的
适用提供精细化的思路。
关于本类型寻衅滋事罪的客观方面,首先,该类犯罪行为所发生的空间——网络空
间是公共场所,将其解释为公共场所符合体系解释的内在要求,并且体现了刑法的与时
俱进。其次,编造行为既包括原创也包括变更核心要素的篡改,散布行为主观上需具有
散布虚假信息的目的,同时行为对象应当是不特定的人。再次,“虚假信息”应理解为
“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在具体判断时可以从是否有根据、是否具有指向性、是否具
有可信度三方面进行认定,合理推断的言论不应纳入虚假信息的范围。最后,本罪的行
为后果需要造成现实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实践中采取“数量标准”进行认定过于“机
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观方面,首先,“明知”仅指明确知道,“应当知道”只
是一种司法推定,“应当知道”和“明知”并不具有相同的内涵。其次,“流氓动机”
和“恶意”并非本罪主观上的必备要件。最后,网络虚假信息型寻衅滋事罪和编造、故
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发生竞合时需严格把握虚假信息的类别进行认定,两罪的不同主要表
现在虚假信息的范围和内容、发生地点、法益、法定刑几方面。
关键词:寻衅滋事罪,虚假信息,公共场所,恶意,网络空间
I
II
ABSTRACT
TheleapfrogchangeandapplicationofInternettechnology,ontheonehand,facilitatesourstudyand
work,ontheotherhand,italsoprovidesthesoilforthesurvivalofnewcrimes,andsomelawbreakers
fabricateandspreadfalseinformation,stirringuptrouble,seriouslyaffectingsocialorder,whichposesnew
challengestothetraditionalcriminallawsystemandthrowsnewproblemstojudicialpractice.In2013,the
SupremePeoplesCourtandtheSupremePeoplesProcuratorate(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
SupremePeoplesProcuratorate)jointlyissuedtheInterpretationonSeveralIssuesConcerningthe
ApplicationofLawintheHandlingofCriminalCasesInvolvingtheUseofInformationNetworksto
CommitDefamationandOtherCriminalCases(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InterpretationofOnline
Defamation),whichstipulatesanewformofcrime,thecrimeofpickingquar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