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强震动观测年度报告.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一、概述……………………1

二、强震动观测站点建设…………………1

三、强震动观测数据………………………3

3.1数据整体情况…………………3

3.22024年度数据获取情况…………4

四、数据处理及共享……………………6

4.1数据处理………………………6

4.2数据共享………………………7

4.3数据的典型应用………………7

4.3.1地震烈度速报……………………7

4.3.2用于区划图编制的强震动观测数据库构建…………………11

4.3.3工程地震动输入强震动观测记录选用………12

五、总结与展望……………13

一、概述

强烈地震动是造成建筑工程结构破坏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在各类场地和工程结构上布设强震动观测仪器,对地震动以及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观测,获得真实可靠强震动观测记录,称为强震动观测。

强震动观测记录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为地震工程学、工程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工程抗震规范编制等提供基础数据,为工程抗震试验和抗震设计提供真实地震动输入。随着强震动观测仪器和观测技术的发展,强震动观测已进一步成为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震害快速评估及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手段。

二、强震动观测站点建设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末广恭二提出记录地震加速度时程仪器的设计方案,1931年美国开始强震动观测仪器的研制工作,1932年弗里曼主持研制出第一台强震仪,次年在美国长滩地震中获得第一个强震动加速度时程记录。

1956年,刘恢先院士提议开展强震动观测工作并制定研究计划,1962年,在新丰江大坝布设了我国第一个强震动观测台站,并获取了我国首条强震动观测记录。1964~1965年期间,强震动观测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在我国主要地震活动区的地面、建筑物、大坝上布设了强震动观测台站。

1982年进入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我国与美、澳、日、俄开展强震动观测合作,并先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强震动观测记录数字化实验室,奠定了我国强震动观测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基础。

“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开始改造全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建成了283个强震动观测台站,主要分布在首都圈、川滇地区、甘青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开始建设,强震动观测进入了第三个快速

发展时期。2008年,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成了包括1/154个强震动观测台站子

1

StrongMotionObservationAnnualReportin2024

图2-1“十一五”完成后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站网分布图

2018年国家预警工程开始实施,并于2024年7月完成验收。在31个省完成15899个站点建设。其中,新建台站13706个,包括基准站732个、基本站2205个、一般站10769个;改造原有站点2193个,包括改造基准站1196个(包含25个低噪声超宽频带站),改造基本站997个。新建或改建的基准站、基本站均配置了实时传输的强震仪,一般站配置了基于MEMS传感器的地震烈度仪。考虑利旧台,当前共接入18303个观测站点数据。这三类站点共同构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强震动观测站网,也构成了全球最大的综合地震观测站网。工程建设后强震动台站是以往的10倍,仅考虑专业强震动台,为原来的3倍。我国的强震动观测站点密度进一步提升,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获取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强震动观测全面进入实时减灾应用阶段。我国强震动观测站点分布如图2-2所示。

310个烈度速报台站以及14个专用强震动观测台阵的观测网络,大幅提升了强震动

观测台网的密度及获取强震动观测记录的能力,在汶川地震的主余震中获取了7338条高质量记录。“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增设了236个强震动观测台站,形成了由1803个台站组成的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台网。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观测密度得到显著提升,并陆续获得大量具有科学价值的强震动观测记录,我国强震动观测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阶段。“十一五”完成后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站网分布图如图2-1所示。

80rE

文档评论(0)

随风飘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人力资源管理师持证人

一个写作爱好者,与大家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7日上传了人力资源管理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