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

TOC\o1-2\h\u17226第一章走进《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1

19215第二章《再别康桥》的内容剖析 1

598第三章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2

19951第四章独特的韵律:《再别康桥》的音乐性 2

16198第五章我对《再别康桥》情感的感悟 2

13707第六章从诗句中看徐志摩的情怀——引用原文分析 3

24526第七章《再别康桥》对现代诗歌的意义 3

13824第八章告别《再别康桥》:总结与思考 3

第一章走进《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候的徐志摩正处于一个复杂的人生阶段。他曾经留学英国,在康桥(也就是剑桥)这个地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桥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中,而徐志摩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美和理想的追求。就像他在其他诗作中所表达的对新生活的向往一样。他在康桥的经历,像是他心中的一片净土。他怀着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写下了这首诗。他的这种眷恋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喜爱,更是对那段美好、宁静、充满诗意的留学生活的怀念。在那个新旧文化碰撞、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就像是一个避风港,他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这也为《再别康桥》的诞生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二章《再别康桥》的内容剖析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几句一下子就把那种轻柔、舒缓的氛围营造了出来。他就像一个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过客,以一种极其温柔的姿态告别。这里“轻轻”这个词的反复使用,增强了这种轻柔的感觉。然后“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把河畔的柳树比作新娘,这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又美妙的比喻。柳树的柔美在夕阳的映照下,就像娇羞的新娘。他把自己对康桥的情感寄托在这个意象上,仿佛那柳树的影子已经深深印在他的心里。再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里徐志摩把自己想象成一条水草,表达了他对康桥那种深深的融入感。他渴望像水草一样,在康河的怀抱里自在地生活。诗的最后“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和开头相呼应,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离开,不带走任何东西,却把无尽的思念和眷恋留在了康桥。

第三章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运用得极为精妙。就拿“金柳”来说,它不仅仅是河边的一棵柳树,而是被徐志摩赋予了新的生命。“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夕阳下的柳树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就像穿上了华丽嫁衣的新娘。这个意象把柳树的美提升到了一种极致,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蕴含着徐志摩对康桥的喜爱之情。还有“青荇”这个意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摆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象征着康桥那种自由、随性的氛围。徐志摩把自己想成愿意在这柔波里做一条水草,是对这种自由氛围的向往。而“云彩”这个意象也很独特,“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在这里象征着徐志摩在康桥的回忆,他虽然要离开,但却不想带走这些回忆,只想把它们留在康桥这个美好的地方,这种对回忆的珍视通过云彩这个意象表现得非常细腻。

第四章独特的韵律:《再别康桥》的音乐性

《再别康桥》的音乐性是非常显著的。从韵律上看,它的诗行排列整齐,每行的字数大致相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和谐感。比如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来”和“彩”押“ai”韵,这种押韵使得诗句在诵读的时候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而且徐志摩在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节奏的变化。有些诗句节奏较为舒缓,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读起来就像在缓缓诉说一个美好的故事;而有些诗句节奏稍微明快一点,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样的节奏变化就如同康桥的河水,有时平静,有时泛起涟漪。这种韵律上的特点,让整首诗就像一首悠扬的小夜曲,在读者耳边轻轻奏响。

第五章我对《再别康桥》情感的感悟

读《再别康桥》,我能感受到徐志摩那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他对康桥的爱就像是对一位久违的恋人的爱。他在诗中那种小心翼翼的告别,生怕惊扰了康桥的宁静。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他的深情。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康桥上,望着周围熟悉的景色,眼中满是眷恋。他那种不想带走任何东西,只想把回忆留在康桥的想法,让我觉得他对康桥的感情是纯粹的、无私的。就像我们有时候对一个曾经生活过的美好地方的感情一样,即使离开了,也希望它永远保持着我们记忆中的样子。这种情感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表达,而是一种默默的、深深的眷恋,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第六章

文档评论(0)

天华闲置资料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办公行业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