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立场,在今天成了人们争议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由立场所启示的问题氛围笼罩着全部的学术灵魂。
所谓立场,就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你的立场就是你所处的位置,你的位置决定了你的视角和眼光,决定了你的“所见”和“不见”。立场决定视角,视角产生认知,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立场,这点尤为重要。
中国比较学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任何比较都有比较的主体,比较的主体必须立足于某地,才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比较。比较学者必须脚下有根,最后进入“比较”的最高境界。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是跨文化的,而各种不同文化显然又存在着差异、矛盾,那么,我们该怎样评判这些不同的文化,东方中心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是我们应当担心和警惕的。比较文学在消解了以上各种“主义”以及传统思维习惯和定势之后,是否就不再有中心,是否将他们比较的立足点也一并横移过来?抑或是逐渐建立自己的比较文学的立足点,而真正领悟和掌握了比较文学的精髓?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普遍和深入,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人对文学标准的选择、评定越来越限制。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文学研究标准的认定也越来越接近,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认知水平的同步,但也隐藏着中国学者独立思考和原创精神的弱化和丧失。因为这种“同一”基本上等同于“同西方”,西方学者对文学的“比较”标准就会成为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也将成为衡量所有非西方学者学术眼光和水平的唯一标准。研究莎士比亚的非西方学者,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福克纳的,自然就得唯美国学者的马首是瞻,当然就要看德国学者的眼神了……而那些西方汉学家,似乎并不太在意中国学者说了些什么,有些西方汉学家甚至声称:中国的20世纪文学史只能由他们来撰写才是最公正、最客观、最真实的,因为他们最少顾忌和偏见。而事实上西方汉学家独特的视角和富有创见的成果的确曾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因而改变了我们对某些中国文学作品的评价和看法。
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中国人研究外国人的汉学叫“国际汉学”,国际汉学研究在今天已经成为国内一门蓬勃发达的学科,出了许多刊物、专著和丛书。中国人研究西方的学问,如果还有这样一种学问的话,然而西方人对中国的“西学”似乎并不怎么关注,更谈不上有多少研究。究其原因,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的“西学”如果只是对西方的“西学”的翻译和复制的话,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的“西学”学者缺乏自己观点和判断,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自己的学术立场。面对以上研究状态,如果我们不加以思考和警惕的话,便可能只是一味的重复西方、复制西方,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索然无味。
我们今天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理解和认识,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更多的是借鉴西方观念、术语、写作方法和形式,对于那些心灵交流的内容,或干脆弃之不顾。即便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许多人表现得则像是精神乞丐,太容易接受西方的手掌。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我们首先应当有自己的根基稳固、丰富充实的生活,我们应当学习我们自己的真理和东方的智慧,这样才不至于被西方的文化大潮所蒙蔽而看不见我们自己的现实。
巴赫金曾告诫我们:“存在着一种极为持久但却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文化,似乎应该融于其中,如我所说是片面的。诚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别人文化之中;然而如果理解仅限于这一因素的话,那么理解也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不会起到丰富的作用。创造性的理解不排斥自身,不排斥自己在时间中所占的位置,也不忘记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失去了自己的出发点,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尽心尽力,我们离自己的目的地都会越来越远。
(摘编自曾艳兵《走向比较诗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场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就中国的比较学者而言,立场决定了他们在面对迥异多样文化时的视角、认知以及判断。
B.比较文学在消解了各种“主义”和传统思维习惯后,便失去了比较的立足之地,这引发了作者对该学科发展的反思。
C.西方对文学标准的严格限制,中国学者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与学术立场的缺失,使得中西文学研究标准越来越趋同。
D.除了借鉴西方观念、术语、写作方法和形式,真正做到中西文化的对话及学习好东方的智慧同样值得相关学者去关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莎士比亚的非西方学者,其最高目标和理想就是能得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专家的首肯,评价标准唯一可能会带来学术创新的禁锢。
B.西方汉学家声称中国的20世纪文学史只能由他们来撰写才最客观公正,作者认为这反映了西方部分学者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部编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古诗文文言挖空训练.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7个顶级人物素材.docx
- 2025年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docx
- 2025年九师联盟2月开学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年度国内字“智”.docx
- 2025年某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docx
- 2025年上海市春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及相关例文素材:劳动改变了模样.docx
-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