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道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同“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这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理念 B.和而不同的精神
C.推崇孝道的风尚 D.崇德尚贤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礼记·祭法》指出祭祀的是制定对人民有益法规的人,为国家辛勤做事而死的人,劳苦功高安定国家的人,为国抵抗大灾害的人,能够抵御大祸患的人,不在这一类的人,不祭祀。由此可见,该记载强调祭祀对象的品德与功绩,体现的是崇德尚贤思想,D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和而不同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或文化交流中,能够保持和谐共处又尊重差异的态度,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推崇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对父母的敬爱、尊重和承担责任的美好品质,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十里置一邮”,土地狭小不方便设邮的,在附近方便之地设邮,“邮人勿令徭戍”,收到皇帝命令、紧急文书后要立即传递,“若诸有期会而失期,乏事,罚金二两”。这一法令()
A.说明汉代已经建立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
B.保障中央政令能够及时传送到全国各地
C.标志以邮传为中心文书传送制度建立
D.体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和司法的全面渗透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的法令规定了密集的邮传设置、具体的职责要求和惩罚措施,其重点在于保证文书和命令的及时传递,目的是保障中央政令的高效传达,维护统治,B项正确;基层治理是指县之下的管理方式,与材料所述的邮传系统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有明确的起始时间表明此时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制度在此时建立,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汉代的邮传制度,而非儒家思想对立法和司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魏晋时期,一些文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自觉思考人生价值。他们追求自由自在、游山玩水、安逸舒适的生活,使得文学上呈现了“自觉”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有()
①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复杂尖锐②民族交融,开始产生华夏认同
③玄学兴起,提供新的精神寄托④制度变革,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国家的分裂,①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使一些士人重新思考儒家思想,开始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使得文人寻求新的思想道路,而③玄学的兴起,他们提供了新的精神寄托,促使一些文人开始思考人生价值和追求个体自由,①③正确;②错在,华夏认同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④错在,材料涉及的是社会背景对思想的影响,未涉及政治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排除ABD项。故选C项。
4.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秦朝户籍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按照职业确定户籍
B
东晋用黄籍和白籍区分土著和南渡侨民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隋朝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核定户籍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明朝制定“黄册”,详列人口、田土、房屋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分离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隋朝通过核定户籍加强人口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的赋税制度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加强人口管理,有利于保证赋税征收,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正确;秦朝的户籍是按照身份(宗室、宦官、市民等)确定而非职业划分,排除A项;东晋时期区分土著和南渡侨民的政策是为了方便管理,维系统治秩序,与促进民族交融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明朝“黄册”包括人口、田产和房屋,体现了户籍与赋税挂钩的管理方式,户籍与赋税制度并未分离,排除D项。故选C项。
5.宋代士人吕蒙正在洛阳读书时,天气炎热口渴难耐,却囊中羞涩,只能捡食路人遗落的瓜果解渴。他科举中第并官至宰相后,在原来拾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噎瓜亭”,以示不忘当年贫贱,并以此激励清寒学子。上述材料可以印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物理试题(B卷)(解析版).docx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试卷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福建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福建省福州九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B卷(解析版).docx
- 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