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絮语文】2025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

【絮语文】2025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上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烛之武退秦师》(《左传》)《鸿门宴》(《司马迁》)先秦诸子散文史传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道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历史思想与观念

2“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回看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斯言诚哉!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那是一个文化启蒙,文明奠基的时代;那是一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战,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的孔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孟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老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庄子;主张“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韩非子有一群人如炬火般照亮了那个动乱而黑暗的时代:

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

孔子青年时期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已开办私学。孔子不被重用,带着弟子周游列国,“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52岁从政鲁国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是他从政生涯最高峰。35岁齐国经历54岁周游列国鲁国国君鲁昭公与季平子一战失败后逃走,逃往齐国,孔子跟随而去,但思想未被重用,又返回鲁国。返回鲁国卒葬泗上孔子68岁返回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和编订《春秋》的工作,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先后离他而去,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

孔子思想①仁治“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爱亲人,然后博爱众人——对人的尊重与同情。②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③礼治子曰:“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言,非礼勿动。”④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均衡发展sì

《论语》名句填空:1、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知之为知之,,是知也。(《论语·为政》)3、,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4、,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论语·述而》)7、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8、岁寒,。(《论语·子罕》)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任重而道远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包括《学而》《为政》《里仁》《八佾》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498章,不相连属;言简意赅,精警诫人。“半部《论语》治天下”

释题子路、(由)(点)51岁公西华31岁18岁(求)(赤)侍坐39岁在尊长近旁陪坐曾皙、冉有、古代名与字古时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成年后取字。男子20岁举行冠礼,女子15岁举笄礼。①近义:如周瑜,字公瑾②反义:如曾皙,皙是白点,点是黑点③补字:如胡适,字适之;④用典:赵云字子龙;颜之推,字介⑤特殊:如王维,字摩诘,是因为有僧人叫维摩诘;苏轼字子瞻就是字对名的延伸。古人常称字不称名,称字表示对人的尊敬。

文学常识姓、氏:上古时期,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名: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叫“表字”(通常名与字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

文档评论(0)

风的絮语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