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如何利用中医的五行阐明肝脏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在中医学上的运用,主要是按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在一定的情况下归纳起来,同时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步骤
自然界来说,如方位的东、南、中、西、北,季节的春、夏、长夏,秋、冬,气候的风、暑、湿、燥、寒,生化过程的生、长、化、收、藏,以及五色的青、赤、黄、白、黑,五味的酸、苦、甘、辛、咸,均可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来从属。在人体方面,以肝、心、脾、肺、肾为中心,联系到目、舌、口、鼻、耳的七窍,筋、脉、肉、皮毛,骨的五体和怒、喜、思、忧、恐的五志等等。
明白了人体和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对应着五行属性的归类方法后,当接触到属于某一行性质的事物时,便可从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便理解这一事物的性质。附表如下:
中医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同样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举例来说,如木性条畅,肝气也应舒畅,郁则为病,治以舒肝理气;木能克土,肝病可以犯脾,未犯前,就应当预先防止,已发现脾病时,则宜疏肝健脾;水能生木,所以肝虚的病症,可用滋肾的方法来柔肝;金能克木,则肝旺的症候,可用佐金平肝法。
至于其他脏病,如肺劳用培土生金法,脾泻用益火培土法,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处理的。
从五行对应五脏利用相生相克治法的运用上,也可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医非但不把内脏孤立起来,而且极其重视内脏之间的密切联系,常常在甲脏有病时,从乙脏或丙脏来进行治疗,因而有“隔一”、“隔二”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方法。
再从五行与人体脏腑、体表器官的联系来说,如目属于肝,因内热而引发的目赤羞明,多用清肝法;肌肉属于脾,形体消瘦羸弱,多用补脾法。又如肝主风,凡有头晕目眩等肝风上旋的症状,多用柔肝熄风法;脾主湿,凡有胸腹胀满、小溲短少等阻滞症状,多用健脾理湿法。这些都是用五行来分析归纳的。当然,不是说所有治法不能离开五行,而且也不容许任何病症都机械地搬用五行,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应用。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
五、医术学习
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