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感器命名法及代码 编制说明.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3年国家标准复审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3]64号),计划号T-604组织修订,归口单位为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感器分技术委员会(TC124/SC11),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二)修订背景

《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在传感器设计、控制、测量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或被相关标准引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传感器作为我国工业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点问题,急需着力破解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从标准发布迄今已近2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传感器的迅猛发展,传感器的种类不断扩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控制、汽车、医疗、智慧农业、智慧城市及智能家用电器等领域,传感器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和术语,原标准的某些方面已不够全面或与现有技术相脱节,因此该标准应及时修订,增加物联网及智能传感器方面的术语,同时增加新技术、新原理的推出而产生的新类型传感器的术语及定义,以满足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满足科研、生产和教学等方面的需求。

(三)起草过程

成立标准起草组

标准计划下达后,TC124/SC11成立标准起草组,由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负责,头负责,标准编写过程中按需补充有关单位和人员。组成及任务分工如下:

本文件起草单位:主要成员:

起草工作阶段:2024年2月-8月,起草组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包括国内的有关现有标准、学术论文和代表性传感器企业产品手册等,开始起草标准草案。2024年9月、10月工作组以线上形式对《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标准草案的范围、适用对象与框架进行了讨论,针对会上所讨论的内容,

编制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阶段:2025年1月,《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标准起草工作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并针对具体标准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

(一)国家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是力求全面、实用、科学,并以生产厂家多年生产实践以及众多用户使用为基础,根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进行编制,尽量与现行有关标准协调、统一。在确定本标准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时,综合考虑生产企业的能力和用户的利益,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标准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注意吸收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包括:

a)全面性原则:考虑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生物量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

b)适应性原则:标准的内容具有适应性,适应于指导传感器设计、研制、试验、使用等,并且易于被其他的标准或文件所引用。

c)可操作原则:标准在内容界定了传感器的命名方法及代号,使标准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d)先进性原则:标准满足或高于当前市场主流产品。

(二)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

本文件规定了传感器的命名方法及代号,作为统一传感器命名及代号的依据。本文件适用于传感器的生产、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其它有关技术领域。

本文件修订依据有关现有标准、学术论文和代表性传感器企业产品手册等(三)标准修订前后技术内容的对比

本文件代替GB/T7666—2005《传感器命名法及代号》,与GB/T7666—200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内容差异如下:

表2被测量代号中,新增被测量及对应代号:——新增被测量“张力”,代号为“ZC”;——新增被测量“风速”代号为“FS”;

——新增被测量“光栅”代号为“GS”;

——新增被测量“球栅”代号为“QS”;

——新增被测量“热量”代号为“RL”;

——新增被测量“石墨烯”代号为“SM”;——新增被测量“磁栅”代号为“CH”;

——新增被测量“雷达”代号为“LA”;

——新增被测量“光学粉尘”代号为“GF”。

表3转换原理代号中,新增转换原理及对应代号,如:——新增转换原理“毫米波”,代号为“HM”;

——新增转换原理“量子”,代号为“LZ”;

——新增转换原理“神经网络”,代号为“SJ”;——新增转换原理“相控阵”,代号为“XK”;

——新增转换原理“漏磁”,代号为“LC”;——新增转换原理“光电”,代号为“LD”;——新增转换原理“光谱”,代号为“GP”;

——新增转换原理“衍射”,代号为“YS”;——新增转换原理“射流”,代号为“SL”;——新增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