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安徽省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探索艺术创制的核心法则时,早期道家在此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些法则之中,最根本和最盛行的两个法则,影响古今,持续不断。其一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理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蜓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所说的车轮、器皿与居室,其构成特点乃是呈现有与无辩证关系的典范。作为一组二元对立概念,有与无也映射出老子的“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相比之下,老子赋予“无”以更多要义,因为他认为“无”在功用或功能方面更具决定性。有与无两者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绵延不绝。譬如在中国山水画中,有与无本是两个可分的范畴,却经由画面上的“实”(着墨部分)与“虚”(留白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虚实相生”的效应。作为一种艺术创制法则,“虚实相生”不仅应用于绘画与书法,而且应用于戏剧、建筑、园林以及诗歌。
另一艺术创制法则,源自“道法自然”的理念。此乃道家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根基,涉及道所拥有的固有属性或潜在秘密,当然也是“自然为美”的理据出处。所谓“自然”,就是性本自然、自自然然或自然而然。而“自然为美”,既是艺术创制的关键法则,也是艺术评价的标准要求。唯此,方可引致人类情感表现的真诚性、独自性。在庄子眼里,“法天贵真”,如其所述:
真者,精诫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这种自自然然的特性,发展成为艺术创制的重要法则,艺术评价的至高标准,乃至“自然为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自自然然的“自然”,演化为自然的趣味,自然的真诚,自然的质朴等等。其对艺术的影响,绵延古今。譬如,诗歌所追求的自然诗境,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园林所追求的自然画境,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需要指出的是,儒道两家在中华审美意识中占据主流,其互动互补关系,贯穿后来的中华艺术史。这方面的见解如下所述:
表面上,儒道两家看似截然对立。一入世,一弃世;一乐观进取,一消极退隐。但事实上,儒道两家彼此形成互补谐和的整体……在实践中,应当如何看待儒道之间的“对立互补”呢?我的建议是:假定道家与庄子倡导“人的自然化”,礼乐传统与儒家强调“自然的人化”,这两者是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
(摘编自王柯平《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材料二:
这里涉及几对关系,值得揣摩:
一是新与故。审美观照中创造的新颖意象,唤起人惊奇、陌生的感受,但在另一方面,这其实又是对自己真实自我的回归,体验只是发现本来属于自我的东西。对于新与故这对矛盾,王夫之的话对我们颇具启发,他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天不变则道也不变,天地中蕴涵着永恒的精神,中国艺术就是以瞬间体悟永恒为根本宗旨。从体道的角度看,艺术的新颖生命其实是对故我的发现。然而,以艺体道,道虽同,而生命呈现形式不必同。故此,王国维将审美意象视为“须臾之物”。
二是己与受。新颖的意象是人的生命和外物交融的结果。在己与受这对矛盾中,己是根本。桃花更鲜艳,溪涧更清澈,这种对象的超越,是在主体生命浸染下完成的,一如王夫之所言:“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怅,寓意则灵。”人把对象变成了生命实体。故中国艺术论强调艺术之新的根本是生命体验之新。但古代艺术家又总是强调归于自然,彻底向客体的彼岸靠近,主体通过一种“被动的感悟”而达到精神涅槃。不过这并不是削弱主体的作用,而是要在外在生命刺激下更好地调整心灵节奏,从而以花落鸟飞为自己的性灵。因此,新颖的艺术生命是内成和外生结合的产物,其中以内成为主。
三是群与孤。美国当代美学家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中指出,以孤立的心灵去观照对象,从而将对象从诸多联系中孤立出来,绝不重复。这样,艺术品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孤立的艺术。而中国艺术理论也强调孤立性,整个审美体验过程被描绘成迥出天机、参乎造化的过程,但中国艺术论又强调艺术的“群体功能”,“诗可以群”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宗旨,这是伦理文化在艺术中的反映。由此,独与群构成一对矛盾。中国艺术家要创造“人人胸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艺术,“人人胸中所有”是说其共通性,“人人笔下所无”是说其独创性。如何实现共通和独创的统一呢?审美体验若能归复自己的真实生命,就是归其性,性是共通的,人能归复于本性,即使是单个的感知也具有普遍性。芸芸众生,纷纷世态,均可以一己之心去沟通之,以已之心推及他人之心,以人之情推及天地之情。宋张来说:“夫诗之兴,出于人之情,喜怒哀乐之际,皆一人之私意,而至大于天地.至幽之鬼神。”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贵州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广东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广东省部分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