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陶渊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渊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

是中国古代史上开一代自然之风,影响深远的重要诗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因其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田园诗,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之祖;又因其创作的田园诗大多反映的是他晚年的隐居生活,钟嵘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1](P822)因此,在世人的眼中,他被看作为一位崇尚自然、遗世归隐的诗人。其实,陶渊明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怀古田舍》等一类意境优美,和谐自然,别开生面的田园诗,还有他与现实的矛盾抗争以及思想追求。他既有热切用世之心,又追求人格的独立,具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能够反映陶渊明精神理想的便是他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诗并序》.

一、“桃源理想”社会基本特征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包括序言《桃花源记》和主体《桃花源诗》两部分。《》和《桃花源诗》从不同角度对理想社会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是陶渊明崇高理想在晚年的具体展现。序言写渔人发现世外桃源,以他的亲身见闻来证明桃园世界的确存在;诗则是作者正面描绘这个理想社会的完整面貌,最后表示自己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2](P428-431)诗中所构画的理想社会是诗人根据家乡江州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3](P2205-2208)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社会方面的材料,加以想象虚构写成的,描绘出了陶渊明一生苦苦追求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从《桃花源诗并序》可以看出,陶氏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一是隔绝世间,独立世外。如:“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又如“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二是平等农耕,勤劳质朴。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三是自给自足,不交赋税。如:“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四是思想保守,不求变革。如:“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五是善待他人,民风淳朴。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六是生活安宁,精神快乐。如:“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诗人为世人勾勒出了一幅东晋太元时代另外一种生活图景,可以说,景美,人美,生活更美。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只有父子之分,没有君臣之别;只有和平劳动,没有兵火征战;只有自给自足,没有你争我夺;只有怡然自乐、和睦相处,没有尔虞我诈。这正是陶氏终其一生苦苦构建的社会理想。但是,这样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自然自在,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式”的美好理想,在东晋时期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是诗人精神世界中对政治理想的幻化.

二、“桃源理想”形成原因(一)“儒”“道”学说影响与“桃源理想”形成陶渊明(公元三六五年———四二七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县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学习。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家里藏书丰富,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两晋时代,学者们以《庄》《老》为宗而罢黜《六经》,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他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影响,培养了“猛志逸四海”[2](P338)和“性本爱丘山”[4](P30)的两种不同的志趣,成为未来社会理想形成和田园诗创作的思想基础。[5](P393-395)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三九三年)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农。此后,有做过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三十九岁时,他开始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四十一岁时又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因为要束带迎接郡里派来的一个官员,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邪!”[3](P2461)愤然辞官,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长期归隐田园。他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的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入仕,则不满现实的污浊,郁郁不得志;归隐,又不甘寂

文档评论(0)

野兔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建筑工程资料库

认证主体璧山区千度网络服务部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500120MAABT12C7H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