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吉林省高考(历史卷)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当然可以!以下是一份模拟的吉林省高考历史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解答题。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高考题目可能会有所不同。
吉林省高考历史卷真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哪项不属于这些措施?
A.书同文
B.车同轨
C.行同伦
D.分封制
2.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以下哪位高僧曾前往印度取经?
A.?鉴真
B.玄奘
C.法显
D.慧远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传入欧洲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4.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广州
5.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是:
A.延安
B.井冈山
C.西柏坡
D.重庆
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A.1949年
B.1950年
C.1953年
D.1956年
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
A.知识即美德
B.理性即真理
C.感性即智慧
D.权力即正义
8.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以下哪项发明对纺织业影响最大?
A.蒸汽机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织布机
D.电报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10.冷战时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的事件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约成立
D.华约成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史上,______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2.唐朝时期,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3.______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______”和“民主”。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______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2.宋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南方。()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4.法国大革命期间,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实行了恐怖统治。()
5.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单极化时代。()
四、解答题(共30分)
1.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10分)
2.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10分)
3.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0分)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秦始皇实行的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
2.B
解析:玄奘是唐朝时期前往印度取经的高僧,著有《大唐西域记》。
3.A
解析:造纸术最早在东汉时期传入欧洲,比其他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时间早。
4.B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
5.A
解析: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6.C
解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
7.A
解析: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和道德的关系。
8.B
解析: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纺织业的效率,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9.A
解析: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0.D
解析: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填空题
1.汉武帝
2.长安
3.1840
4.科学
5.斯大林格勒
三、判断题
1.√
解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2.√
解析:宋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
3.×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订的是《辛丑条约》,而非《马关条约》。
4.√
解析: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实行了恐怖统治。
5.×
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多极化时代,而非单极化。
四、解答题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10分)
演变过程:
隋朝:隋文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