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胡同里的芥末墩儿.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同里的芥末墩儿

就说一颗再普通不过的白菜,在其他地方就是一种不起眼的蔬菜,但在胡同里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芥末。两者一搭配,竟摇身一变成了老北京“四凉之首”芥末墩儿。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白菜又名“菘菜”,分为两种:一种茎圆厚,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其叶皆淡青白色。但是“燕京圃人又以马粪入窖壅培,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滓,谓之黄芽菜,豪贵以为嘉品”。到了清代,大白菜在京城愈来愈成为主菜,并且其上品黄芽菜已经名满天下。现在,四季都会有黄芽菜上市,胡同里家家户户随时都能用黄芽菜做芥末墩儿。

不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老舍先生虽然爱吃,自己却不会做,只能“指挥”夫人胡絜青进行尝试。据胡絜青先生回忆,做芥末墩儿,她先后一共失败过三回。但她在失败中总结了经验,找到了制作秘诀。先挑选结实的大白菜,以黄芽菜为最佳,然后去除菜帮和上半部嫩叶,切成3厘米长的圆墩状,用沸水浇烫,码入坛中,一层白菜墩儿,一层芥末面和白糖,再淋上一层米醋,捂严,一天即成。制好的芥末墩儿黄白色。要吃的时候,用筷子逐个夹出来,放在碟内,再倒些原汤,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爽口解腻,滋味绝佳,妙不可言!

芥末墩儿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它的“冲味儿”,厌之者搖头不已,而爱之者却甘之如饴。老舍先生为人和善,胜友如云,在丰盛胡同的日子里,家中常是宾客满坐,而每当朋友来访,必然点名“索要”芥末墩儿。一盘芥末墩儿刚端上桌,好友们便风卷残云,顷刻抢光,更有甚者,连盘里的汤也不放过。大家一边流着泪,一边却张着嘴痛快连喊:“美哉!美哉!”此时,老舍先生总是让夫人再拿一盘来。难怪汪曾祺曾说“老舍家的芥末墩儿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儿因此借着“名人效应”美名远扬,备受青睐。

外面的世界在喧嚣腾飞,胡同里的时间却静如止水。阳光透过古槐的叶间,稀疏地漏在幽深的巷道,如一条条狭长的河流,斑驳的岁月涤荡着苍老的灰墙。坐在小店里,如同置身被繁华遗弃的小岛,待店家端上秘制的芥末墩儿,尝上一口,任那股“冲味儿”在经脉中乱窜,眼泪毫无预兆地夺眶而出。模糊中,我又看到老舍先生与朋友们风卷残云的盛况。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