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古诗词中的边塞情怀读后感
TOC\o1-2\h\u18953第一章边塞诗的历史背景:战争与戍边的画卷 1
5466第二章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塞外风光与战士生活 1
12192第三章豪迈壮阔:边塞诗的独特风格 1
10833第四章我读边塞诗的初体验:震撼与钦佩 2
25382第五章从“大漠孤烟直”看边塞的孤寂与雄伟 2
28061第六章戍边战士的心声:思乡与报国的矛盾 2
24642第七章边塞诗对现代的意义: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3
32615第八章边塞情怀的永恒魅力与传承的期望 3
第一章边塞诗的历史背景:战争与戍边的画卷
边塞诗的兴起与我国古代漫长的边疆战争和戍边活动紧密相连。在唐朝,疆域辽阔,但边疆地区也时常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威胁,战争不断。像王昌龄所处的时代,唐朝和吐蕃等边疆势力时有摩擦。他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反映出当时边疆战争的紧张局势。那时候,无数的热血男儿背井离乡,奔赴边疆,戍守国土。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面临着战争的生死考验。边塞诗就像是一幅画卷,描绘出战争的残酷、戍边的艰辛,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国家的边疆战略和民族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历史背景赋予了边塞诗深厚的内涵,它不仅仅是诗歌,更是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忠实记录。
第二章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塞外风光与战士生活
边塞诗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塞外风光和战士们的生活百态。岑参的边塞诗就像是一部塞外的百科全书。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地描绘出塞外奇特的雪景。那凛冽的北风、被吹折的白草,还有那突然而至的大雪,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塞外的冰天雪地之中。同时边塞诗也刻画了战士们的生活。他们在边疆的营帐里,忍受着思乡之苦,白天要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夜晚还要站岗放哨。“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体现了战士们紧张的生活节奏,这种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第三章豪迈壮阔:边塞诗的独特风格
边塞诗有一种豪迈壮阔的独特风格,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高适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字就勾勒出大漠秋日的苍凉和战场上的肃杀气氛。但在这种残酷的景象背后,却蕴含着一种豪迈之情。诗人们以广阔的大漠、雄伟的山川为背景,书写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再看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那青海湖上空的阴云、皑皑的雪山、孤独的城池,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壮观的画面。这种豪迈壮阔的风格,正是边塞诗的魅力所在。它将边疆的艰苦与战士们的壮志豪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四章我读边塞诗的初体验:震撼与钦佩
当我第一次深入阅读边塞诗的时候,内心充满了震撼与钦佩。像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黄河奔腾远去,仿佛直入云霄,一座孤城被万仞高山环绕,这种宏大的景象让我震撼。而从诗中,我也感受到了戍边战士们的无奈与坚韧。他们远离家乡,身处荒凉之地,却依然坚守岗位。我钦佩诗人们能够用如此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边疆的一切,更钦佩那些战士们的奉献精神。这种震撼与钦佩的感觉,阅读边塞诗的深入,变得越来越强烈。
第五章从“大漠孤烟直”看边塞的孤寂与雄伟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堪称描写边塞景色的千古名句。这短短的十个字,将边塞的孤寂与雄伟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漠之中,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没有任何的遮挡,这是多么孤寂的景象啊。而在远方,黄河奔腾不息,落日又大又圆,给这片孤寂的大漠增添了一份雄伟的气息。想象一下,在那广袤无垠的沙漠里,四周一片寂静,那孤烟和落日相伴。戍边的战士们每天面对这样的景色,心中该是怎样的感受呢?这不仅是对边塞景色的描写,更是对戍边生活的一种侧面反映,那孤寂中的雄伟,让人心生敬畏。
第六章戍边战士的心声:思乡与报国的矛盾
边塞诗中常常表达出戍边战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那沙白似雪、月冷如霜的夜晚,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芦管声,让所有的戍边战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中。他们思念远方的家乡、亲人和朋友。但是他们又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不能轻易地离开边疆,这种矛盾的心理在边塞诗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但为了国家的安宁,又不得不忍受着思乡之苦,坚守在边疆的土地上。
第七章边塞诗对现代的意义: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边塞诗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文化方面来说,边塞诗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这些诗歌中描写的塞外风光、民俗风情等,都是我们了解古代边疆地区的重要资料。例如,从边塞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西域的一些文化特点。从精神传承的角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