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
迁,三曰询立君。”这可用于说明()
A.周代王权受到极大威胁B.周代严格控制社会舆论
C.周代政治蕴含民主因素D.官僚政治产生历史久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周朝(中国)。依据材料“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
三曰询立君”可知,西周时期居住在城邦之内的很多平民,原是周族公社农民,与贵族还保存着某种血缘
关系,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利,向万民咨询表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民主传统,周代政治蕴含民主因素,C
项正确;向万民咨询表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民主传统,但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仍有很大的权力,排除A
项;根据材料“以致万民而询焉”可知万民仍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周代严格控制社会舆论和题意相反,
排除B项;周朝属于贵族政治,秦朝逐步建立起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于398年建国时,自称是黄帝之后,以“皇帝”自称,参照汉人的制度,“定郊庙
朝飨礼乐”“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这说明()
A.拓跋珪顺应历史发展趋势B.北方民族文化交流频繁
C.统治者重视多元文化发展D.少数民族推崇农耕文化
【答案】A
【解析】
第1页/共13页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398
年。拓跋珪建国后参照汉人的制度进行一系列举措,如“定郊庙朝飨礼乐、计口受田”等,这体现了他积极吸
收汉族文化和制度,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拓跋珪借鉴汉人制
度,重点在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北方民族”范围过大,排除B项;题干主要突出的是对汉文化的借
鉴,不能简单归结为重视多元文化发展,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只能说明
重视农耕,但不能说推崇农耕文化,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3.《唐律疏议·户婚》“脱漏户口增减年状条”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女户又
减三等;脱口及增减年状,以免课役者,一口徒一年,二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其增减非免课役及漏无
课役口者,四口为一口,罪止徒一年半,即不满四口,杖六十。”这表明,唐代()
A.人口流动的现象严重B.百姓赋役负担沉重
C.制定的刑罚极其严苛D.户籍制度管理严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脱口”是指隐瞒
漏报的户口,“增减年状”是指增加或减少年岁逃避赋税、徭役。唐朝法律规定严格户口登记,对隐瞒漏报户
口、虚报年龄的行为进行处罚,目的是准确掌握户口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体现户籍制度管理严密,D项
正确;材料主要讲唐朝不准隐瞒漏报户口、虚报年龄,未提及人口流动,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户籍管理
制度,而非赋税制度,排除B项;材料提及徒(即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杖(用大荆
条或大竹板捶击犯人的背、臀或腿部)等刑罚,这是古代封建社会常见和较轻的刑罚,主要是为了严格户
籍管理,并非明显超出合理程度和“极其严苛”,排除C项。故选D项。
4.元代“元贞二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棉等物”。政府在江南各地,“责民岁
输木棉十万匹”“元贞二年,诏各处孤老,凡遇宽恩,人给布帛各一”。这说明当时()
A.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B.南方棉花种植较为普遍
C.南方农民赋税较为沉重D.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夏
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棉等物”“岁输木棉十万匹”可知元朝时,江南地区赋税征收的重要项目是棉布。结
合所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