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苏东坡的读后感1000字8篇.docx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东坡的读后感1000字8篇

苏东坡的读后感1000字篇1

林语堂在写《苏东坡传》时,把书名叫做《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ofsutungpo》。当时的英语中,gay这个词是褒义的,译为“快乐的”“伟大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苏东坡的“乐天派”精神。

苏轼一生豁达开朗,这与他而立之年的故事有关。《三字经》中写道“二十七,始发奋”就是他的父亲苏老泉—苏洵。在当时,苏洵发奋读书较晚,以至于父子三人在同一年进京赶考,仍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而自己与弟弟苏辙更是高中应试及第。这给苏轼今后的仕途生涯增添了几分信心。

也许是信心太足,苏东坡并没有刻意的去“学习”官场的“潜规则”。几年之后,王安石变法运动爆发了。由于苏轼的“冒失”,冲撞了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直率的性格,而且官至宰相(比苏东坡大得多),所以三次贬谪。

其实王安石也不是心胸特别狭隘的人,我们不妨先来看一首诗:

赋黄菊花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这首诗上两句为王安石做作,下两句为苏轼说做。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不在。他见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残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心想:这不是胡说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岂不可笑?于是他续诗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阅毕,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贬至黄州。到了重阳节,连日大风。一天,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落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即使王安石这般“谆谆教导”,苏轼仍不改“放荡不逊”的性格。他公然与王安石争锋相对,锋芒毕露。这不相当于以卵击石吗?于是连续遭贬。

这时的苏轼,不仅在仕途上失意,在家庭上也十分凄苦。他的妻子——王弗弃世,只留下一个儿子,年方六岁。不久,家父也走了。苏轼一下子失去了两位亲人。一位是生活、文学上的伴侣。一位是从小把自己拉扯大的人。这对苏轼的打击是沉痛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多么凄苦的文字!一向抱着“落拓不羁”精神的“乐天派”也感到别离是多么的心如刀绞。悲伤的情感从笔尖泻下,造就了今天的名句。

看完这本书,从上面几个事例中,我认为:苏东坡的才气的确是被大家认可的。但苏东坡的性格是不可取的。要学王弗,注意交友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被更多的人接纳。

苏东坡的读后感1000字篇2

正值双节,却逢雨声潺潺。懒惰如我,不愿冒雨远行,只得在家翻几页书,清闲无忧,这感觉倒像是“住在水边”。

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

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闲暇之余教儿子读《范滂传》,小

文档评论(0)

RichSchola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