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蔗糖的制作方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我国最早表示“甜”的字并不是“糖”,而是“蜜”和“饴”。

这两个字在古籍中都有记载,《说文》中记载:”蜜,蜂之饴也。”《本草纲目·谷部》记载:“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这里就引入了“饧”,所谓“饧”,《辞海》中写道:“饧’,古糖字。亦作馆。后特指用麦芽熬成的糖。

下面分析甘蔗制糖。很多文献表明,甘蔗原产地不在中国,甚至“甘蔗”两个字都是音译,比如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称为“诸蔗”,东方朔《神异经》称为“甘干甘蔗”(这是两个字,我输入法中找不到这两个字)。

关于甘蔗制糖,最早的记载是敦煌藏经洞中的一个残卷,正面为佛经,背面为印度造糖法。

季羡林和卢向前两位先生将原件加上标点改正。

古代制糖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次“官方交流学习”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曾派遣人员赴“摩揭它”(现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学习熬糖技术,并诏令扬州供应甘蔗熬糖。百余年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邹和尚发现遂宁伞山附近种有大面积甘蔗,然而当时的糖户只冻得制作蔗糖,不知如何制作糖霜。邹和尚便将制作糖霜之法交给了当地黄氏人。起初这种方法只在伞山附近有效,别处都没有用处,因此这件事也有一些神话色彩,当地人认为邹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当地甘蔗种植法:

择取短者(芽生节间,短则节密而多芽),掘坑深二尺,阔狭从便,断去尾,倒立坑中,土盖之(不倒则雨水人夹叶,久必坏)。凡蔗田十一月后,深耕杷搂,燥土纵横摩劳令熟。如开渠阔尺余,深尺五,旁立土垄。上元后,二月初区种行布,相傀灰薄盖之,又盖土不过二寸。清明及端午前后两次以猪牛粪细和灰薄盖之,盖土常使露芽。六月半再使溷粪,余用前法。草不厌数耘,土不厌数添,但常使露芽。候高成丛,用大锄翻垄上土尽盖。十月收刈。凡蔗最因地力,不可杂他种。而今年为蔗田者,明年改种五谷,以休地力。田有余者,至为改种三年。糖霜成处,山下日礼佛坝。五里日乾滩坝,十里日石溪坝。江西与山对望,日凤台镇。

制取甘蔗汁工具:

糖霜户器用日蔗削,如破竹刀而稍轻。日蔗镰,以削蔗,阔四寸,长尺许,势微弯。日蔗凳,如小杌子,一角凿孔.立木叉,束蔗三五挺阁叉上.斜跨凳锉之。日蔗碾,驾牛以碾所锉之蔗,大硬石为之,高六七尺,重千余斤,下以硬石作槽底,循环丈余。日榨斗,又名竹袋,以压蔗,高四尺,编当年慈竹为之。日枣杵,以筑蔗人榨斗。日榨盘,以安斗,类今酒槽底。日榨床,以安盘。床上架巨木,下转轴引索压之。日漆瓮,表里漆,以收糖水,防津漏

压榨甘蔗汁与熬糖法:

凡治蔗,用十月至十一月。先削去皮,次锉如钱。上户削锉至一二十人,两人削,供一人锉。次人碾,碾阙则舂。碾讫,号日泊。次蒸,泊熏透出甑人榨,取尽糖水,投釜煎,仍上熏生泊,约糖水七分熟,权人瓮,则所熏泊亦堪榨。如是煎蒸相接。事竞,歇三日(过期则酿),再取所寄收糖水煎。又候九分熟,稠如饧(十分太稠则成沙脚),插竹遍瓮中,始正入瓮,簸(肿欺)箕覆之。此造糖霜法也。已榨之后,别人生水重榨,作醋极酸。

到了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油脂作为制糖添加剂的记载。

《兴化府志》记载了白糖的制法,白糖即是沙糖继续炼制而成的。正月里选取干燥质量好的沙糖在大锅中烹炼,加人鸭蛋清和蛋黄搅拌,使渣滓上浮,再将渣滓除去。火候到一定程度后,取糖浆装人特殊容器内静置分层,储藏一段时间后就得到白糖了。

《天工开物》中同样记载了黄泥水配合瓦溜过滤制糖,和白糖煎化之后,用蛋清去浮渣,加上竹片促进糖分凝聚,这个办法与前面说的唐代方法有所类似。

到了清朝,用动物油脂作为添加剂制糖开始盛行,甚至出现有寺庙的尼姑因为知道猪油做为添加剂,而觉得破戒,从而不吃糖。(《阅微草堂笔记》)

用的油脂也开始各种各样,比如台湾地区用的是蓖麻油,西藏地区用酥油等等。

到了清末时期,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大规模发展蔗糖业,我国的制糖业受制于优质糖少和卫生问题,开始逐渐受到“洋糖”冲击,甘蔗栽培与糖业逐渐下滑。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