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以下是关于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的详细说明,内容涵盖病原特性、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
病原体:
猪弓形虫病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引起,属顶复门原虫。弓形虫可在中间宿主(猪、人等)和终末宿主(猫科动物)中完成生活史,感染阶段包括速殖子(急性期)、缓殖子(包囊期)和卵囊(随猫粪便排出)。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摄入被猫粪便污染的饲料或饮水中的卵囊。
其他途径:食用含包囊的未煮熟的肉制品、胎盘垂直传播。
易感动物:各年龄段猪均易感,妊娠母猪和仔猪症状最重。
流行特点:
全球性分布,温暖潮湿环境更易暴发。
我国猪群隐性感染率可达10%~30%,规模化猪场暴发时死亡率高达60%。
二、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仔猪和育肥猪):
发热:体温升至40.5~42℃,稽留热型。
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液。
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后期后肢麻痹。
皮肤病变:耳尖、腹下发绀,全身发紫。
死亡率:未治疗时可达60%以上。
慢性型(成年猪或耐过猪):
间歇性发热,消瘦,贫血,腹泻与便秘交替。
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或产弱仔(垂直传播)。
亚临床感染:
无明显症状,但血清学检测阳性,成为潜在传染源。
三、诊断方法
1.临床初步诊断
特征三联征:高热不退、呼吸困难、体表发绀。
病理剖检:
肺水肿,间质增宽呈“大理石样变”;
肝肿大,表面灰白色坏死灶;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2.实验室确诊
病原学检查:
组织涂片:取肺、肝、淋巴结组织,吉姆萨染色后镜检速殖子(月牙形,胞浆蓝色,核红色)。
动物接种:病料接种小鼠腹腔,5~10天后查腹腔液中的虫体。
血清学检测:
ELISA:检测IgM抗体(急性感染)或IgG抗体(慢性感染)。
间接血凝试验(IHA):抗体效价≥1:64判为阳性。
分子生物学:
PCR:扩增弓形虫B1基因或529bp重复序列,灵敏度高。
四、防治措施
(一)治疗方案
首选药物:
磺胺类+抗菌增效剂:
磺胺嘧啶(SD)70mg/kg+甲氧苄啶(TMP)14mg/kg,口服,每日2次,连用5~7天。
或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首次量0.2mL/kg,维持量0.1mL/kg),肌注,每日1次,连用3~5天。
注意事项:
妊娠母猪慎用磺胺药(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配合碳酸氢钠饮水以减少结晶尿风险。
辅助治疗:
退热:氟尼辛葡甲胺(0.04mL/kg);
补液: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素C静脉注射;
控制继发感染:恩诺沙星或头孢噻呋。
(二)预防措施
生物安全:
猫源控制:禁止猫进入猪场,饲料库房防猫粪污染。
灭鼠:定期灭鼠(鼠类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环境消毒:3%氢氧化钠溶液或火焰焚烧污染区域。
饲养管理:
禁止饲喂未煮熟的屠宰下脚料或生肉。
妊娠母猪隔离饲养,避免接触可能污染源。
免疫预防:
尚无商业化疫苗,实验性疫苗(如虫体灭活苗、基因工程苗)处于研究阶段。
监测与净化:
定期血清学筛查(ELISA),阳性猪隔离治疗或淘汰。
引种前检测弓形虫抗体,避免引入隐性感染猪。
五、公共卫生意义
人畜共患病:人类可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感染猪肉或接触猫粪感染,孕妇感染可致胎儿畸形。
食品安全:屠宰场需加强检疫,病变器官做无害化处理。
从业人员防护:饲养员、兽医接触病猪时需戴手套,作业后彻底消毒。
总结
猪弓形虫病防治需采取“早诊断、快治疗、严防控”策略,重点阻断猫-猪传播链,规范用药以减少耐药性。暴发期需全群投药(如磺胺六甲氧嘧啶拌料),同时加强环境消杀。建议养殖场建立弓形虫监测体系,结合生物安全与药物干预降低经济损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