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3—
—PAGE2—
校长X教授在某高校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
又是九月十日至,秋高气爽庆佳节
值此我国第40个教师节,学校精心组织、简朴务实的庆祝暨表彰大会如期而至,我们齐聚一堂,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对标典型、聚力前行。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加入X大家庭的新成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体教职工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和美好祝福。
高举旗帜明方向,紧跟部署促发展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随后7月3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庆祝第40个教师节的通知,明确2024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作出了“要在节庆活动中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等四大部署。
学校一直以来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持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并将教师节表彰作为激发广大教职工奋进热情、展示立德树人和自信自强精神风貌、营造和谐校风教风和师德师风良好氛围的关键抓手和有效载体,切实转化表彰结果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运用并适时提高奖励幅度,旨在团结凝聚全校教职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立足岗位努力推进学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初心如磐一路前,沁人心脾催人泪
老师们,开诚布公,今天的聚会,于我、于校、于大家而言,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和奋进的时代力量。今年暑假期间,我们以校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的方式开展了自2001年建校以来的首次校史编纂工作。看着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特色鲜明、事件具象、人物立体、成果显著、史料丰富的校史初稿,我莫名地沉默了许久,心中充满了“三个感字”:一是感叹学校从一个公、民合办的校内二级学院发展壮大到现在新财经集聚发展和产教融合特色鲜明、拥有财经“金名片”的民办独立本科高校,实属不易,确也实力彰显;二是感怀每一个时期每一名教职工的辛勤付出与探索突破,实属伟大,确也精神传承;三是感慨作为学校事业发展进入新机遇与新挑战多重交织的新时期的校长,肩负的使命更重、责任更大、任务更多,实属负重,确也一往无前。
传承校史践使命,奋楫笃行续新章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六大内涵,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个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下面,我就结合传承学校校史、大力发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传承六势、当好六者”的意见和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传承学校党的建设的引领之势,始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当好学生的思想引领者
从2001年建校时的1个党支部,发展壮大到如今的独立党委,下设11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并成功获批2个全国样板支部和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同时持续加强群团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确保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有力有效的贯彻和执行,为学校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我们要树牢理想信念首要标准,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成为人生的永恒价值。
二是要传承学校国际合作的开放之势,内外兼修“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当好学生的处世示范者
自2003年起,学校与X大学开展了不间断的交换生合作。时至今日,与17个国家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2023年9月,与X大学合作举办的工业工程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开班教学,开放办学之路在合作共赢中不断夯实。我们要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三是要传承学校人才培养的内涵之势,深耕沉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当好学生的专业指导者
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就明确了三个定位:一是聚力把当时能够引领中国财经方向的、行业的、改革的新生事物囊括到新财经专业里来,比如期货、投资银行、信用管理、证券;二是着力借助一批全国知名的学者,编撰出版一套丛书,引领、指引、影响全国的新财经专业发展;三是全力通过新学校的办学,在全国打造一个高端的、勇立财经专业改革潮头的新型财经学院。经过二十余年的持续深耕,以推进新财经与新工科深度融合发展构建7大学科专业体系,以会计学、金融学国家一流专业为牵引形成“2+7+10”国家、市、校级一流专业格局,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及4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经管类专业占比74.4%,财经特色在聚焦发展中不断彰显。上一学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