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江汉大米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通过优化播期、施肥、水分管理和合理增加密度,精选耐高温优质水稻品种,配套减氮增硅壮秆和“两次晒田、视温断水”肥水调控技术,将灌浆结实期调节至高品质形成光温区间,合理增密健株,优化田间配置和群体结构,实现优质稻产量品质协同提升,解决了江汉大米优质稻品种生产中存在的易倒伏、产量不稳、品质下降等问题,通过大面积示范,可实现江汉大米等主导品种丰产、高效、绿色与增效生产,对促进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荆门市、黄冈市、荆州市、潜江市、天门市、黄梅县等市(县、区)开展示范推广,年均示范推广近318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较与传统技术相比,优势体现在一是节肥节药,环境友好。据多年多点测算,该技术可降低化肥施用量10%-15%,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30%左右,有效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二是丰产性好。该技术水稻群体构建合理,抗倒伏能力强,亩平增产5.1%。三是增效显著。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该技术体系下优质稻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稻米食味品质显著提高,亩平节本增效15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精选品种。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类或高档优质类品种,品种高温耐性等级需达强至中等级水平。稻谷品质达农业行业标准2级及以上的,目标产量不低于550公斤/亩;稻谷品质达农业行业标准3级,目标产量不低于650公斤/亩。
2.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采用宽行窄株进行栽植,栽插规格30厘米×13.3厘米,每亩栽插1.6-1.8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谷苗,常规稻每穴4-5粒谷苗。
3.优化播期,适温灌浆。依据所选品种生育期及其温光反应特性,通过调整播种期,使其抽穗灌浆期避开当地常年高温天气,选择缓温或适温灌浆期灌浆。
4.优化施肥,促壮秆形成。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根据目标产量亩施纯氮9-10公斤、磷(P2O5)5公斤和钾(K2O)10公斤左右,优先选用专用缓释肥,按照基蘖肥:穗肥=8:2比例施入,同时基施硅肥(SiO2)4-5公斤/亩,硫酸锌肥(21%Zn)2公斤。亩追施2.5公斤纯氮和5公斤钾肥(K2O)作穗肥,生长过旺田块可不施穗肥。
5.优化管水,保优抗倒。薄水插秧,浅水分蘖,按照“两次晒田”技术进行晒田,够苗后第一次晒田,长势较旺田块重晒,晒田后及时补水,抽穗后薄水勤灌,灌浆期干湿交替灌溉,灌浆末期开展第二次晒田。当日平均温度≥22℃时,在收获前7-10天断水;当日平均温度<22℃时,在收获前10-13天断水。
6.绿色防控,提质增效。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技术措施,化学农药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一是做好种子处理,杀灭病原菌;二是选用高效新型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三是科学合理控制化学农药剂量,避免出现农药污染。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江汉平原优质稻种植区域。
2.2025年主要示范点。黄冈市、荆门市、荆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枝江市、当阳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合理氮肥运筹。江汉大米优质稻施肥应以中等施氮水平(纯氮9-11公斤/亩)为宜,氮:磷:钾为1:0.5:1最佳;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8:2或10:0较为合适,穗肥需看苗施肥,水稻长势好可不施穗肥,以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食味值。
2.注意适期收获。江汉大米优质稻收割适宜与否,不但影响产量,对稻米加工品质也有明显影响。成熟度90%-95%为最佳收获期。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汪本福薛莲张枝盛
联系电话:027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曹鹏李忠正蔡鑫
联系电话:027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汪金平江洋王飞
联系电话:02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地电磁勘查数据库数据字典、代码表.docx
- 压覆影响区范围的确定、压覆矿产资源调查报告编写提纲、评估报告编写提纲.docx
- 地质勘查设计中绿色勘查章节内容提纲、环境恢复治理登记表、检查验收表、总结报告大纲.docx
- 建筑减隔震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数据元目录、数据交换接口.docx
- 地震预警图标要求、声音要求.docx
- 人体尺寸在适老家具设计中的应用.docx
- 典型家具产品阶段流程示例.docx
- 四川省主要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常用药剂、施药情况记录表.docx
- 低碳建筑运行碳排放强度限值、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低碳建筑自评表.docx
- 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危险源分类分级划分、安全分级管理要求参照表.docx
- DB3411_T 0009-2022 池河糕小作坊生产规范.docx
- DB3410_T 21-2023 多花黄精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ocx
- DB3415_T 17-2021 茯神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3415_T 20-2021 山区茶树气象灾害指标划分技术规范.docx
- DB3415_T 24-2022 六安瓜片茶 手工炒制加工技术规程.docx
- DB3415_T 25-2022 六安瓜片茶 机械炒制加工技术规程.docx
- DB3415_T 58-2023 预制菜包装、贮存、运输规范.docx
- DB3417_T 014-2022 池州特色小吃 贵池小粑.docx
- DB3418_T 014-2022 电机检验检测机构后勤服务规范.docx
- DB3418_T 015-2022 电机检验检测机构客户服务规范.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