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读后感900字(通用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9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
参考优秀的《文化苦旅》读后感9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文化苦
旅》读后感900字(通用3篇)】,供你选择借鉴。
《文化苦旅》读后感900字篇1
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即为其中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和深刻的
文化内涵所折服。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
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在《文化苦旅》中,余
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
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
理。
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
抒情的文字描写。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
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
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
史和生命混同一体。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
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当他厌倦了
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
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
校”。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余秋雨的远行不
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
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
旅”。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
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
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
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
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
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
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
后的年轻。”正是这样的创作愿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
从而引导我们不断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值得我好好品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900字篇2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
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我陶
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向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
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此刻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
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
在一齐。”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
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
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日,还要继续走
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
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
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
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
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
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
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
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
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供给的微缩胶卷
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
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本人从事商标,知识产权,工商税务,资质办理等工作,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