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ICS65.020CCS
ICS
65.020
CCS
B16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34/T1911—2025
代替DB34/T1911—2013
大豆疫霉根腐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soybeanPhytophthorarootandstemrot
2025-01-24发布 2025-02-24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I
I
DB34/T1911—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4/T1911—2013《大豆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与DB34/T1911—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大豆疫霉根腐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修改了范围(见第2章)
删除了“中心病株”“病害始见期”“病株率”“病田率”等术语和定义(见2013版2.1、2.2、2.3、2.4);
修改了发生程度分级的部分内容(见第4章);
增加了每年普查时间应大致相同(见6.2);
删除了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农业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肥东县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潘月敏、羊国根、王灿、高智谋、戚仁德、柯章祥、薛辉、陈方新、吴向辉、郭敏。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DB34/T1911—2013,2025年第一次修订。
PAGE
PAGE1
PAGE
PAGE2
DB34/T1911—2025
大豆疫霉根腐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程度分级、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和测报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测报调查。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大豆疫霉根腐病 soybeanphytophthorarootrot
又称大豆疫病,是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侵染引起的大豆根腐病。
严重度分级指标
根据大豆植株上发病器官占植株相应部分的比例,用分级法表示:
——0级:幼苗茎部和主根上均无病斑;
——1级:茎基部和主根上有病斑,病斑面积占茎部和主根总面积的1/4以下;
——2级:茎部和主根上病斑面积占茎部和主根总面积的1/4~1/2左右;
——3级:病斑占茎部和主根面积的1/2以上;
——4级:茎基部和主根上病斑连片,已形成绕茎现象,但根系并没坏死;
——5级:地上部萎蔫或枯死。
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和严重度、用以表示病害发生平均水平的综合指标。通过公式(1)进行计算:
??×????=∑(????×????)×100······································································(1)
??×??
式中:
I——为病情指数,
Si——为各严重度级值,Pi——为各级病株数,N——为调查总株数,
T——为严重度最高级别的数值,即5。
DB34/T1911—2025
发生程度分级
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以病株率为主要分级指标,发生面积比率为参考指标,各级指标见表1。以大豆生长季的最终病情定当地当季年发生程度。
表1 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级)
1
2
3
4
5
病株率(D,%)
0<D≤5
5<D≤15
15<D≤30
30<D≤40
D>40
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比率(S,%)
S<10
10≤S<20
20≤S<30
30≤S<40
S≥40
系统调查
调查时间
大豆齐苗后,或根据常年发生情况推测的中心病株出现日前3~5天开始调查,以后每5天调查一次。
调查田块
根据当地春大豆、夏大豆栽培品种种植情况,选择地势低洼、种植密度高、连作的感病品种田2~
3块,每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作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大田病情系统调查田。系统调查田应配置可测大气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的气象观测设备。
调查方法
中心病株调查,采用按行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14T 3244-2025 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规范.docx
- DB15T 3945-2025 白鲜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docx
- DB15T 3946-2025 白鲜-玉米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docx
- DB15T 3947-2025 牛膝-北沙参轮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docx
- DB15T 3948.1-2025 药用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 第1部分:窄叶蓝盆花.docx
- DB15T 3948.2-2025 药用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 第2部分:蓝刺头.docx
- DB15T 3953-2025 农畜产品追溯服务流程规范.docx
- DB15T 3956-2025 森林(草原)火灾人工增雨(雪)作业规范.docx
- DB15T 3959-2025 预制菜冷链配送技术规范.docx
- DB34T 2182-2025 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