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思潮的形成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场文化热。2.外来文学思潮的涌入美国的寻根文学:“寻根”一词最早借用了美国表现黑人归乡寻祖意识的长篇小说《根》。拉丁美洲文学革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张扬,如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二.“寻根文学”概念
1984年前后,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关注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文化心理,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文学的根。主要代表作家:阿城、韩少功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受戒》。2.1984年,“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在文坛出现。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四、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说:“寻根文学是一个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倒是罕有先例。”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茂则叶难盛”。2、“根”有区别李杭育认为,传统文化有正统规范和非正统规范之分,寻根文学不能对其一概认同。“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规范的、传统的‘根’大都枯死了,五四以来我们不断地在清楚着这些枯根,绝不让它复活。”3、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阿城“没有一个强大的、独特的文化限制,大约是不好达到文学先进水平这种自由的,同样也是与世界文化对不起话的。”五、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所寻的“根”总的来说是指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在表现上各有侧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通常被理解为儒家文化,然而寻根文学寻找的往往不是正统文化,而是非正统文化。韩少功:楚文化李杭育:吴越文化贾平凹:秦汉文化2、热衷描写具有蛮荒色彩的原始生活状态。“到哪里寻根”——“礼失而求诸野”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已无栖身之地,作家们不再关心城市,而是关注深山老林、穷乡僻壤之地。3、探索民族传统精神信仰或文化价值观念。张承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精神王安忆:《小鲍庄》儒家的“仁义”精神。寻根文学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并糅合了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打破了小说创作中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言风格、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表现出一种“文”的自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