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小学班主任毕业班演讲稿4篇班主任演讲稿
小学班主任毕业班演讲稿第1篇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感谢你们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感谢大家
对我们老师工作的真诚理解和大力支持。本次家长会,应该也是你孩子在小学
阶段的最后一次家长会,因此希望每位家长珍惜这次机会,多与任课教师交流,
更多地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更多地反馈孩子在家的言行,以求更好地家校联
合,教育好你的孩子。
再过两个月,你们的孩子就要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小学毕业,学习生活的
第一阶段的结束,孩子也即将步入少年时期,进入初中继续更高的学业,这是
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那么作为家长在这一重要的时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想讲以下三点: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方法。
只要你在教育子女上不断体会琢磨总结反思,及时调整策略,你的孩子真
的会朝着更好、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在这里我提几个想法,供大家去思考。
(一)、真爱孩子。
指的是你要真正关爱孩子,熟悉孩子,理解孩子,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对孩子光有爱的热情还不够,还要要有爱的艺术,放松了不好,过严也不好,
逼得太急,还会造成极个别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后果十分严重,在全国
范围内,这些例子都发生过。因此要宽严结合,恰到好处,真的也不容易。
(二)、家长垂范。
第1页共16页
你的思想道德、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每个家长
要以自己的良好人格,尊重他人的行为,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去感染自
己的孩子。不要只去怪孩子不认真负责,想想我们有没有对自己所做的事认真
负责到底。有人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
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便变得忧心忡忡;如果孩
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
的人们。因此希望家长能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的楷模。这段时间尽量
多陪陪孩子,给孩子一个清静的复习环境。
(三)、用心激励。孩子只有时时受到表扬、激励,才能不断生上进的动力。
教育子女时正面赏识引导比直接批评惩罚效果好十倍百倍。就拿考试来说:
有2个学生同样考了个70分,一个家长狠狠批评孩子,要求下次一定要考到95
分以上,考不到还要采取相应的惩罚,结果这个学生忧心忡忡,最后仍没达到
要求,面对的是又一次失败,一次次失败只能导致丧失信心,变得越来越糟,
家长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差。相反,另一个家长针对这种情况提出要努力就行,
相信下次能考80分,孩子感到家长很体谅尊重他,提的要求不是很高,充满信
心,果然一次比一次进步。激励能让孩子看到希望,看到光明。
(四)、绝不放弃
家长们,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弃,希望你们在孩子表现不太好的时
候也不要放弃,不要说他就那样,我也没办法,也许你的孩子成绩在班中平平,
也许你的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一直改了又犯,你绝不能放弃,你再坚持一次也许
那就是最后一次,你的孩子从此开始学业进步,坏习惯也彻底改了。
当然,更希望你们家长能配合老师,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
首先是热情支持。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
第2页共16页
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
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
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其次是认真督促。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心要的督促不能忽略。当
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录机、看小说、看
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跟孩子约定安排合理的时间。督促孩子多看课外
书,多积累课外知识;多读、多背、多听,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第三是仔细检查。虽父母不一定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不一定天天有时间,
但也要经常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
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
要求孩子重新做好。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
惯。
第四是积极配合。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学校去教好了,这种态度是
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