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端午节课前三分钟演讲搞5篇
端午节课前三分钟演讲搞【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的人是我们。
气愤的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却被韩国人给申报为了文化遗产,这不的不说是一
种耻辱。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盛行的今天,我觉得作为学生尤其是大
学生更应该宏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蚀。首先我
们来看下什么叫文化呢在中国古代文治教化即礼乐和典章制度等。什么叫传
统文化呢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
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历史典籍等。与精神文化:社会心
理,风俗习惯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
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
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
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
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
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
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
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
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
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
第1页共7页
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
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
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
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
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
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
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
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
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
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
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
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
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
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
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
族精神的灿烂光芒。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尽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与朋友们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华,愿意奋力探索已经被
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
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
端午节课前三分钟演讲搞【篇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回味端午,传承民俗。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
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
第2页共7页
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
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
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s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
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
统节日最鲜明的饮食风俗。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
传统节日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我们守着传统文化的聚宝盆却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