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5篇 .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5篇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

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

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充分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

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质,促进社会

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

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

探索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认识,不仅对中国传

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

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

认识,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诉我们,

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

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

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

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

能以自己的原则去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积极与

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

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如果我们

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

福,享受人生的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

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就,都是

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

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

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须记住老子这句话,

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

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

煌。

各位领导、老师们,教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传

播者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前进的领路人,身为

教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当前中央号召

加强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中,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多学习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特别要多学习《道德经》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提高自身素质,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2

在我们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的一代他们追求韩剧美剧,喜

欢汉堡泡菜。他们在情人节的时候示爱表白,在圣诞节的时候互送礼

物。在我们中国,这些外来节日的气息是非常浓厚的,反观我们中国

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不被本国人民所认识。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关

注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会写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

“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

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

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

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

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

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

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

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

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

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

叶包的粽子,附加料

文档评论(0)

135****554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