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
中国教育史
1.西周的教育制度:①在政府中学习;
②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
“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
③大学和小学:皇帝设立了一所大学,名为毕永;王子们建立了一所大学,名为
“潘宫”;④家庭教育:教师在7岁时分为男性和女性。
2.“六艺”教育:
①礼仪的作用:理顺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②音乐的
功能:音乐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等各种教育因素;③礼乐关系:
“礼”是道德行为的外在规范,“乐”是道德精神的内在修养;④射击和防守:军事技
能训练;⑤图书数量:小学学习内容;《诗篇》是西周时期的一部小学教材。
3.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①私立学校兴起的原因:政治经济的下行导致学术文化的下行;官方学校的衰落;
士人阶层的兴起和培养士人的盛行;
②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
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
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
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
有很高的地位;③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
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
5.齐国稷下学宫:
6.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7.孟克的教育思想:
①“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
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②“明人伦”与教
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③“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④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⑤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
志。
8.荀匡的教育思想:①六经的继承者和先秦儒家的缩影;②《性恶论》:“性谬之
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谬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化谬”;
③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
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④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以《礼》为重点;
⑤“闻、视、知、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空、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1
⑥关于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团结。“天地君父”观源于荀子的礼学思想。对
教师提出了“有尊严、有恐惧、有信念、背诵不犯错误、懂微观”的要求。
9.墨家的教育思想:
①“工农业人民”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以博爱不攻为核心,以崇尚美德、节约使
用为基点;②“苏思理论”与教育的作用;
③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
术”;④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
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⑤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
10.道家教育思想:
①“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②“逍遥”的人格理想;③提倡怀疑的学
习方法。
11.法家教育实践与思想:
①“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
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②禁书和“以法为教”;③禁止私学和“官为师”。
12.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①大学:《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儒家学者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简要介绍学校的
教育目的、任务和方法
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
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②《中庸》:
《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
道被称为“宗教”;“自诚、自诚、尊德、尊道”教育方法的实质是强调内修与外修
相结合;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中庸”;学习的过程是“博学、质疑、仔细思考、辨别和实
践”(知识、思考和实践);③《学记》:中国古代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