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种新型杀菌剂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的试验结论探讨
摘要:为了进一步筛选适合于玉米叶斑病防治的高效杀菌药剂,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试验目的:探究2种新型杀菌剂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本次所选择的两种试验药剂对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的整体防控成效相对较好,并且在抑制病菌繁殖生长的同时还能够达到增产的效果,其中以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的效果最好,然后是41%的甲硫·戊唑醇悬浮剂。玉米叶斑病防控过程中可以交替应用上述几种药物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成效,避免病原菌产生较为严重的耐药性。
关键词:药剂;玉米叶斑病;防治效果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选取
本次试验选择在安徽省定远县定城镇的一个玉米示范种植基地进行,该基地的玉米受到了叶斑病的影响。经观察,这些玉米叶斑病的类型主要是大斑病和小斑病。示范基地气候特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平均年降水量约950mm,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200小时,年平均气温约15.5℃,1月平均气温约3℃,7月平均气温约28℃,无霜期长约220天。土壤类型是潮土和黏土,肥力较高,全氮(TN)0.12%~0.25%、全磷(TP)0.04%~0.12%、全钾(TK)1.1%~1.6%、有机质1.5%~3.5%、pH值6.5~7.5。
1.2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品种为高德533,试验药剂主要为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山东利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农药产品标准证号Q/HBCY020-2020、农药登记证号p、41%的甲硫·戊唑醇悬浮剂(山东汤普乐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农药产品标准证号Q/370105TPL059-2018,农药登记证号P。
1.3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共设计了三个处理组别,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组,使用清水35kg/667m2进行叶面喷洒,处理一组选择使用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使用60mL/667m2兑水35kg进行叶面喷洒,处理二组选择使用41%的甲硫·戊唑醇悬浮剂用药量控制在90g/667m2兑水35kg进行叶面喷洒。用药之前要识别病害,主要选择在玉米小斑病和大斑病发病初期进行用药,上述三种处理的药物使用间隔为5天,连续使用3次,每个处理组别设置一亩大田。所有药剂的使用量均为每亩的用药量,在使用过程中折算成小区产量每个处理重复三次,每个小区面积均为24m2,重复间保留走道1m,小区行间不保留走道。
1.4玉米大斑病的病害识别
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尾斑病,是由尾斑病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玉米的叶片上,有时也会侵染叶鞘和苞叶,病斑初期为水渍状,呈灰绿色,随后迅速扩展成为长梭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病斑大小一般为长5~10cm,宽度1~5cm之间。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表面会生长出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小斑病又称玉米圆斑病,是由圆斑病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玉米的叶片上,叶鞘和苞叶也有可能被侵染,初期为水渍状半透明的小斑点,随后发展成条形或梭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病斑大小一般不超过1cm,呈椭圆形。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表面也会生长出灰黑色毛状物[1]。
1.5玉米大斑病发病的指标测定
在大田用药之后,应该注重做好田间的病情指数和防效调查,玉米叶斑病病情分级标准主要为0级、1级、3级、5级、7级和9级。其中0级表现为不发病,1级田间的病斑占叶面积在5%以内,3级病斑占据叶面积6%~10%的比例,5级是病斑占到整个叶面积11%~30%的面积,7级是病斑的面积占到了整个叶面的31%~70%,9级最为严重主要是整个植株的叶片全部枯死。在进行发病率调查过程中按照随机原则,在玉米大田当中分布5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面积为24m2,统计各个采样点的发病株数量,然后计算平均发病率。发病率=(平均发病数/平均调查数)×100%;病情指数=Σ(各级病除数×各级代表值)/(平均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病害防效=(空白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组别病情指数)/空白对照病情指数×100%。玉米成熟之后将每亩玉米大田进行机械化收获,脱粒之后测定水分按照玉米籽粒14%的水分含量计算亩产量。同时,每个处理组别按照随机原则选取十穗玉米带回试验室之后测定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指标。
2试验结果
2.1两种杀菌剂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如表1所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和两个处理组别的杀菌剂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玉米小斑病两个药剂处理组别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一组的防效达到了76%,处理二组的防效达到了70%。从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来看,以处理二组的效果最好,病情指数在10左右,整体的防效达到了7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别,其次是处理一组,病情指数达到了12以上,防治效果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农业经济管理赋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针对性优化路径.docx
- 小河口五味子绿色优质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实践经验综述.docx
- 板栗苗木繁育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具体操作建议.docx
- 广西地区甘蔗种植技术的高效应用与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docx
- 苹果高标准矮化密植栽培管理技术及其实践应用中的注意事项.docx
- 杨树生长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强化防治技术探究.docx
- 湿地松人工林病虫害防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docx
- 红松种植中几种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的合理运用分析.docx
- 基于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生态防治措施综合论述.docx
- 杨树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多种高效防治措施探讨.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