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基于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分析
摘要:为达到提升农田水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文章将结合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现状,详细阐述了不同灌溉方法的技术要点,之后结合某地区的实际经验,总结了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实施路径与效果,最后对水利灌溉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土壤水分
长期以来,水资源供给不足是影响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农田水利资源利用率对于提升农作物产量有重要意义。从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种类多样,所能取得的节水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水利灌溉技术。
1农田水利灌溉技术
1.1喷灌技术
在喷灌技术实施阶段,应根据农田灌溉要求建立喷灌系统,并根据农田生产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移动式、半固定式、固定式三种喷灌系统,三种喷灌系统的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
从技术优势来看,固定式喷灌系统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可以满足未来自动化农业生产的要求,但整个水利灌溉系统的投入成本偏高,常用于大范围蔬菜与经济作物灌溉区的生产要求。移动式喷灌系统的结构简单,并且相关技术方案的使用灵活,但在设备移动、更换中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半固定式喷灌系统则介于两者之间,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目前喷灌系统的技术优势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将该技术被运用在大田作物与经济作物灌溉中,并且实践结果证明,该技术的整体节水效果满意,主要表现为:在农田水利灌溉中运用喷灌技术不会出现地面径流与深层灌溉情况,且经灌溉后能保持地面湿润,灌溉的均匀度大于等于0.8;喷灌技术采用管道输水模式,在水利输送中不会出现水资源损失情况,与明渠输水技术相比,喷灌技术的省水量超过40%;喷灌技术在不同类型土层中有良好的适用性,若土壤类型为砂质土,喷灌技术的省水量超过60%[1];喷灌技术有助于改善农田的田间小气候,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可显著提升地表空气湿度,并冲刷掉残留在农作物表面的尘土,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支持。因此在上述机制的作用下有助于提升农作物产量,其中经济作物增产超过20%,粮食作物增产15%以上,果树的增产量则超过10%。
1.2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要求按照相应的管道系统及其末端装置,将植物所需的水分与养分均匀、准确地灌输到植物根部。与喷灌技术相比,微灌技术的地面灌溉节水效果将超过50%,且与喷灌技术相比,该技术的节水量超过20%,但总投资成本较高,因此该技术常用于花卉、水果等收益高的经济作物中。
该微灌技术运用阶段,其灌水定额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公式(1)M=0.1rHp(βmax-βmin)/η
在公式(1)中,m表示微灌技术的灌水定额,其计量单位为“mm”;r表示农田地层的土壤容重,计算单位为“g/cm3”;H表示灌溉期间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单位为“m”;p表示土壤灌溉中的湿润比。Βmax表示土壤最适宜的含水量上限;βmin表示农作物生长的最适宜含水量下降;η表示微灌水利用系数。
除此之外,在微灌技术运用阶段需要制定最适宜的灌水周期,其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
公式(2)T=m/eη
在公式(2)中,T表示微喷灌技术的灌水周期,其计算单位为“d”;e表示灌溉体系的耗水强度,其计算单位为“mm/d”。
从农田水利灌溉项目发展现状来看,微灌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有良好的省水效果,微灌技术实际上属于局部微灌技术,能减少土层的水分蒸发;该技术具有更理想的灌水均匀度,整体可超过90%;微灌技术对不同地形与土壤的适应能力强,尤其是在高温或地形起伏多变的耕地中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2]。
1.3集雨节灌技术
该技术实际上是收集雨水完成灌溉的技术手段,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1.3.1集流设施:是指满足雨水汇集的相关设施,包括自然坡面、路面及人工集水场等。
1.3.2雨水净化设施:即对雨水完成初步净化,其目的是清除集流雨水中的各种杂质,确保其满足日常灌溉要求。
1.3.3存储设施:将净化后的雨水汇集在一起,结合各地区的成功经验,常见储水设施包括旱井、水窖。
1.3.4提取设施:指的是确保用户能够轻松地从存储设施中提取雨水,用于灌溉。
在该技术应用环节中,集雨灌溉技术经常与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技术组装配套,达到显著提升自然降水利用率的效果,延长农作物抗旱时间,达到强化抗旱效果的目的。在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存储设施应优先选择在地表径流与雨水汇流位置,且土层越厚则保湿效果越好。
从实施效果来看,当集水存储设施的内部容量达到25m3时,即能满足3600m2园地或1300m2旱地的浇灌要求。正常情况下每个雨水窖池每年能持续蓄水4次左右,在季节性干旱发生后可配合穴灌等技术实现节水灌溉,即可基本满足旱情条件下的保产保收。
1.4畦灌、沟灌技术
与上述技术方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农业经济管理赋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针对性优化路径.docx
- 小河口五味子绿色优质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实践经验综述.docx
- 板栗苗木繁育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具体操作建议.docx
- 广西地区甘蔗种植技术的高效应用与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docx
- 苹果高标准矮化密植栽培管理技术及其实践应用中的注意事项.docx
- 杨树生长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强化防治技术探究.docx
- 湿地松人工林病虫害防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docx
- 红松种植中几种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的合理运用分析.docx
- 基于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生态防治措施综合论述.docx
- 杨树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多种高效防治措施探讨.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