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有关小麦单产提升关键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手段的深入分析
摘要:小麦是山东省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会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减轻环境压力,研究优质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适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种植技术与绿色防控策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合理选种、精细整地、合理密植和肥水管理等种植技术,运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策略,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小麦;单产;病虫害绿色防控
我国小麦生产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约束以及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山东省小麦种植历史悠久,但当前也面临着土壤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小麦单产提升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提升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并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促进小麦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无棣县小麦种植概况
1.1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
无棣县地处山东省滨州市,位于鲁西北黄泛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受河流淤积、海潮漫溢影响,形成南北高低相间的条带状地貌。县境西南部的最高点海拔高度为8米,以微小的坡度向东北倾斜,至沿海的车辋城,海拔高度降低至2.5米,更低处如大河口海拔仅为1.9米,三里台、五里台等地的海拔更是低至1米左右。无棣县的气候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燥,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长而干寒。这样的气候特征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春季和秋季天气适宜,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成熟。同时,全县气温适中,光照充裕,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这些都有利于小麦的高产种植[1]。
1.2小麦种植现状
近年来,当地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数十万亩以上,产量也逐年攀升,年产量已达到数十万吨,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主要种植品种包括鲁麦系列、济麦系列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这些品种不仅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而且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
在种植结构上,采用科学的轮作和间作模式,小麦与其他作物如玉米、大豆等进行轮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同时,当地还注重小麦的种植密度和施肥管理,通过精准施肥和合理密植,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上,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小麦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小麦单产提升关键技术
2.1水肥一体化技术
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将灌溉和施肥相结合,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同步供应,能提高小麦的生长效率和产量。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在于,将水和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灌溉设备进行施肥。水肥混合物会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满足作物的水分和营养需求。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通过采用地表滴灌、浅埋滴灌等技术模式,结合高效水溶肥和营养诊断施肥等措施,小麦的单产得到提升。
在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技术要点与实施步骤包括:首先进行精细整地与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其次,科学选种与包衣处理,选用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并进行包衣处理以提高抗病抗逆能力。然后,进行精量播种与镇压管理,确保播种深度一致、种子分布均匀,同时加强镇压以保墒提墒。最后,构建水肥一体化系统,并根据小麦生长发育需水量和降水吻合度,制定科学的灌溉施肥策略。据统计,在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小麦的单产相比传统灌溉施肥方式提高了10%以上,节水节肥效果明显[2]。
2.2品种选择与栽培管理技术
在品种选择上,积极选育和引进抗病抗虫性强的小麦品种,如鲁麦系列、济麦系列等,不仅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而且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特点。通过科学选种,确保了小麦种植的基础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的抗病抗逆能力,采用包衣处理技术。在包衣处理过程中,选用了适宜的药剂,如杀菌剂、杀虫剂等,并按照一定的用量和浓度进行混合,然后均匀地包裹在种子表面,不仅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还能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一般每亩地种子的杀菌剂用量为10~30克,具体用量需根据药剂种类和防治对象来确定。例如,使用戊唑醇时,每亩地种子的用量可能为10~15克;使用咯菌腈时,用量可能稍高一些。每亩地种子的杀虫剂用量一般为几十毫升至几百毫升。例如,使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时,每亩地种子的用量为200~250毫升。
在播种管理上,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每亩地的种子用量会根据小麦品种、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确保播种的均匀性和密度。一般来说,每亩地的种子用量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10~15千克,具体用量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加强镇压管理,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和种子的发芽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农业经济管理赋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针对性优化路径.docx
- 小河口五味子绿色优质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实践经验综述.docx
- 板栗苗木繁育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具体操作建议.docx
- 广西地区甘蔗种植技术的高效应用与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docx
- 苹果高标准矮化密植栽培管理技术及其实践应用中的注意事项.docx
- 杨树生长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强化防治技术探究.docx
- 湿地松人工林病虫害防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docx
- 红松种植中几种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的合理运用分析.docx
- 基于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生态防治措施综合论述.docx
- 杨树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多种高效防治措施探讨.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