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导入马上就要到清明了。清明,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正值人间最美四月天,梨花风起,游子寻春,宜插柳踏青,陌上放歌;宜念念不忘,慎终追远。今天的班会课,让我们聊聊清明文化,铭记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牺牲的先烈,铭记今日来之不易的岁月静好。
慎终追远,缅怀英烈清明节主题班会
班会活动01知识小竞赛,你知道多少跟清明有关的知识?02清明祭英烈,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03文字寄哀思,写一段话,表达对天堂的祝福。04文明来祭扫,清明出行,这几点倡议请收好。
活动一知识小竞赛
交流分享你知道清明节的起源吗?你知道“清明三候”是什么吗?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
节日起源清明节的起源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期间,一次断了粮食,他的随从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复位以后对于跟随自己的有功之人大肆封赏。但是介子推不愿意接受封赏,就领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里,重耳采纳了手下的馊主意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没出山。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就在这天大家都不烧火做饭只吃凉食,因此这天也被称为“寒食节”,后来寒食节跟清明一起合并为“清明节”。
节日起源
清明三候清明一候桐始华:桐始华的“桐”,指的是白桐(泡桐),和风撩动纯白的桐花,美好如约而至。在古代诗文之中,与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为显赫,所以清明风也被称为梨花风,“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从字面意思看,“田鼠化为鴽”是说老鼠变成了鹌鹑那样的鸟儿。但这其实是因为清明时节阴气潜藏阳气渐盛,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喜阳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清明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多雨,雨过春深,则见虹霓,七彩霓虹架桥,定格起春日最美瞬间。
清明习俗之祭扫扫墓祭祖,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节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也是传承好家风的时候。图自央视新闻
清明习俗之踏青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游、观赏春色的大好时节。图自央视新闻
清明习俗之插柳戴柳过去在清明这天,家家都要在门前挂上柳条,有的人还要在头上戴上柳枝。插柳于户,可以驱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图自央视新闻
清明习俗之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俗语说的“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也是这个道理。图自央视新闻
清明习俗之放风筝荡秋千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时,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再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寓意“放晦气”。唐代荡秋千已十分流行,白居易《寒食夜》里就写道“春风摆荡禁花枝,寒食秋千满地时”,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播放视频:《微视频丨二十四节气·清明》图自央视新闻
小结尽管清明的含义不断变化和丰富,但清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早已根植进了中国人的内心。无论是孩童老人,还是乡人游子,每当清明时节,少不了的,永远是对先贤或英烈,无尽的缅怀和思念。图自央视新闻
活动二清明祭英烈
缅怀先烈清明,又不仅仅是一个澄澈和暖的节气,它还是一个追思故人的节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的,还有那些用牺牲和热血换来今天平静、美好生活的先贤英烈。
缅怀先烈央视新闻新媒体曾推出《与亲书》系列推文,有一期的主题就叫“铭记”,为读者展示先烈们的抗战家书。打开这些尘封的抗战家书,依然能读到满目的硝烟和苦难、能读到无尽的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今天我们也来读一读,借助这一封封家书,一起凭吊英雄。
01“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1942年5月22日写给妻子的家书。写完信三天后,他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牺牲,年仅37岁。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他的母亲七年后才知道儿子牺牲。
02“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是张自忠的遗信,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他作为总司令亲自率部作战,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
03朱德在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因离散与家里断绝音讯整整十年,而通过书信联系到家人时,他想到第一件事,就是让亲人上前线精忠报国。“我与战士同甘共苦已十几年,快愉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