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27届联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docx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27届联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7届联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人谈诗论文常说“诗言志”“文以载道”“意余于境”,所言“志”“道”“境”等,就是中国

文论的关键词。这些字词渊源深远,内涵丰厚,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人生意趣。然而,外国友人一

方面赞叹中国文论的博大精深,一方面又感到难以翻译这些关键词(1A)。在全球跨文化交往时代,如何

让更多的朋友理解中国文论、中国美学的关键词,以便更好地欣赏中国文学艺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跨文化民心相通,是我们文化界肩负的重任。

(5T)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往往能推动主体视城的重构,为新思想的生成创造条件。当前,全球化的

发展已将跨文化交流从“远方的眺望”压缩成经由指尖的交流。正是由于人类都具有相似的指尖、眼睛与

大脑,我们才能交流相通。恰如美国汉学家史华慈所说:“(1B)人类经验共有着同一个世界。”他认为,

人类文明具有“共同文化取向”,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行交流。在中西文明交流中,一些文化桥接

者形成了融通中西的理解视域,在中国文论关键词的激发下生成新的思想。

例如,德国学者海德格尔曾将《老子》“知其白,守其黑”创造性地翻译为:“那知光亮者,将自身

隐藏于黑暗之中。”就是一种视域创生。(1C)盖因海德格尔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而有令人惊喜的创

生,当然不乏《老子》原文的智慧启发,两方面相得益彰。再如中国作家林语堂成功地将李白、苏东坡等

人的诗词译为英文,获得好评,也得力于译者本人学贯中西,涵养深厚,故能创生出新的视域。林语堂谈

译作体会说“先有总意义”“行文时未下笔之先,必先有一句要说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谓总意象”。他所

说的“总意义”“总意象”,正是融汇西方与中国文论,对关键词的一种有意义的创生。

(4T)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所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并不简单直译中国诗论的关键词“理”“事”

“情”,而从“诗的直观悟性”、从西方的“超验——模仿”说多方面解读,做了创造性的转化。法国汉学

家朱利安从中国文论的“淡看到了“中”,意识到“是一切可能事物的起点”,颇有创生意义。他提出“迂

回”理论,认为要从西方思想中移出,从而进入另一种思想。(4T)卜松山则重视“对不同文化的开放性

和虚心学习的精神”。他们都深入中国文化,长期与中国学者交流对话,成为文化桥接者,故能除去原有

认知框架的障蔽,创生出新的视城。

第1页共18页

中国文论言简意赅,常用的关键词都有悠久的来源与深厚的积淀。(1D)(4T)在传播译介中如能溯

源辨流,讲清来龙去脉,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词对译代替,就相当于术语的重构与创生,即创造性转化。

例如“诗言志”被称为中国诗论的纲领,富有宏阔的意蕴。如果将“志”简单地对译为“志向”,就未免太

简单化了。还需要看《毛诗序》“在心为志”,《毛诗正义》“蕴藏在心”“感物而动”,来领会“志”的

含义。《毛诗正义》又云:“情志一也。”又须知鲁迅的批判语:“强以无邪,即非人志。”须知钱锺书

评价“吾国诗教”在“持情志而使无邪”。如能在此基础上译介传播“诗言志”之“志”(1D),可谓创

造性转化。

在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表述中,常出现的一个误区,是用一种文化中的类比词翻译另一种文化中的关

键词。例如,中国文论的“义”与英语文化中的“justice”“righteous”等词只是意义相近,并不等同。

在关键词“义”的英译过程中,一些了解中华文明的学者曾有所踌躇,展现出对英语表达局限的反思。西

方汉学家安乐哲以“重要的能量场”来解说中国文论的关键词“气”,并且提出“焦点——场域”语汇,主

张对中华文化经典“阐述为主,翻译为辅,两者结合”,(4T)就是特别有创造性的术语创构。

意义的分享从来发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4T)中国文论关键词的全球意义分享与跨文化创生必

然要求重构出新的交流情境。这种新的情境是相互玉成的互惠空间。如果跨文化交流双方互相平等地体察

另一种文明的地方性知识,自然可以领会不同文化的关键词从而汲取智慧,建构出新的理解视域,创生新

的交流情境。

事实上,在中西方交流的学术场域和艺术场域中,这样的情境正在创生与发展。例如,中国文论关键

词“意境”的翻译,曾有不可译与可译的争辩。已有译作或从一个角度翻译而留下遗憾,“意境”被认为

是中国诗学“最晦涩、但又最具魅力的概念”。卜松山在其著作《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中从多方面讨

论了“意境”。他不仅了解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受到印度禅学和西方美学的影响,还追溯到先秦至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