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探究
摘要:作为农业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全面落实种业科技发展要求,实现农业产业增收增产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当前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种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意义及其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基于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构建高效现代育种体系、打造区域良种培育基地及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利用等相关角度对促进种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以期为有关种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种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其中指出要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种业振兴,开展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种业科创资源及技术要素的集聚化发展,为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保驾护航。因此相关农业从业者应当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相关文件精神,强化对种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使其能够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1当前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
1.1种质资源储备丰富
作为种业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要素,种质资源主要指的是具有生命力与再生能力的遗传资源,对实现技术创新及农业产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种质资源储备、开发与利用等相关工作极为重视,积极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的建设工作,据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官网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各类种质资源存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共涉及35科192属712种,为农业作物的育种工作及生产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1.2主粮种源基本自给
主粮种源的供给能力对保障粮食产能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审定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5种主要农作物品种4219个,比2018年增加883个,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国产率在87%以上,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种方面,我国已经实现品种全部自主选育,玉米自主品种的面积比重也由85%恢复增长到90%以上,国内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实现基本自给。从优质主粮品种的产能状况看,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相较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产量具备一定优势,略低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整体产量,能够满足粮食储备与供应的相关需求[1]。
1.3部分育种技术达到前沿水平
在种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科学的育种进程与育种环节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不断强化对育种技术的投入力度,以水稻、棉花等为代表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逐步成熟,其中三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及转基因棉花等作物在产量、质量、抗逆性、抗病害能力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19年10月,第三代杂交稻完成测产评议,按照水稻标准含水量进行折算,平均亩产能够达到1046.3kg,Bt转基因抗虫棉相较于常规棉花作物,产量增产幅度为7%~11%。
2种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2.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与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及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粮食供给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但相关农业耕地空间则始终面临着一系列治理困境,耕地分布不均,对于粮食产量与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积极推动种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则能够显著增强单位耕地面积下农作物的产能,同时提升其面对环境变化及种植条件变化的各项能力,减少极端气候与病虫害现象所引发的减产、绝产风险,使国家粮食自给率及粮食安全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例如,我国第三代杂交稻的单产产量能够达到15t/hm2,新品种玉米作物的单产产量能够超过12t/hm2,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2.2促进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
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种业科技创新项目,能够建立起种质资源保存、繁育、检测等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及工作体系,有效加强种业发展进程中的技术流程衔接,使广大农民群体能够获取到更加优质的种业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持。一方面,能够有效打通农民与种业技术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技术的按需创新与开发;另一方面,还能推动农业种植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建立起农业管理部门、种业技术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的良性合作与协调机制,进一步助力农产品种植的增产增收,带动区域农业相关经济链条的全面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加广泛的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充分落实[2]。
2.3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以往的农业种植业发展进程中,受限于技术与理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生态环保等相关原则的落实程度存在一定欠缺,农产品栽培种植工作开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阻碍了农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而通过推进种业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则能够针对以往农产品的栽培种植流程进行积极调整,消除以往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更好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此同时,针对种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与不断创新,还能够有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生态农业视角的油菜种植田间管理技术详细探讨.docx
- 菏泽地区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优化途径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的阐述.docx
- 七星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实施与生产效益讨论.docx
-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玉米种植技术的革新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docx
- 有关新时期如何科学优化水稻种植技术以增强水稻种植效益的论述.docx
- 镇远油菜种植管理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的深入探讨.docx
- 济南地区大豆种植现状及如何科学应用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探讨.docx
- 内乡小麦优质高产种植实施过程与节水节肥栽培技术具体应用.docx
- 玉米高效种植技术阐述及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探讨.docx
- 有效实现优质高产效果的花生栽培技术应用与实践探索.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