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
年度综述
本报告主要围绕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目前的
研究现状和发展重点,从国内研究进展以及实验室工作的内容进行展开,
即主要涵盖测量基准、工程测量自动化、多传感器数据的集成和重大灾害
监测等多个方面。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发展现状
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实施,进行全国各类参心坐标系下的坐标
到CGCS2000的转换。CGCS2000在全国的进展情况大体上归为国家层面上、
省市地方及行业的进展。
国家层面上主要包括三、四等天文大地网成果转换;1:5万、1:1万地
形图格网点1980西安坐标系到CGCS2000改正量计算;国家1:5万数据库转
换。
对地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支持方面主要是基于几种常用坐标转换方
法及转换模型:三维七参数转换模型、二维七参数转换、三维四参数转换
模型、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编制了控制点成果转换软件,并给出这些模型
的适用范围,结合对实时框架到CGCS2000基准的转换方法研究,解决和实
现地方CORS站到CGCS2000的转换。另外指导地方独立坐标系与CGCS2000建
立联系方面,基于典型代表特点的地方独立坐标系及其相关控制点成果资
料制定了独立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技术指南可指导地方独立
坐标系的建立和转换。
同时,中国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10年完成了初步设
计工作,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360个国家级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4500点规
模的国家卫星大地控制网、12.2万公里国家一等水准网、50个国家重力基
准点以及一个数据系统等。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150个新建GNSS连续运行基
准站的选址工作,技术规程编写已经完成,技术培训工作即将展开。
随着GPS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与完善,测绘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
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
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
应用GPS技术。在石油勘探、隧道贯通、大坝监测、海域测量等方面也广泛
地使用GPS技术。尤其是网络RTK技术使得GPS的应用领域极大地扩展,为各
项大型和精密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测绘技术保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完成16颗组网卫星发射,开始向亚太地区
提供免费的授时、定位服务。且随着这些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在以下方面得
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1.军用领域最先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电力、通信领域使用北斗高精度授时;
3.交通、测绘使用北斗定位;
4.公安、应急抢险、野外救援等领域使用北斗定位和短报文;
5.海关集装箱管理、民航使用北斗授时和定位;
目前北斗二代的芯片已经相继推出,无论是体积、价格和定位精度
都有很大的提高,相信随着2020年北斗全球定位系统的建成,相关的应
用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由中国地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
国气象局、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承担的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以
下简称“陆态网络”)于2011年上半年已经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整体项
目进入验收阶段。2012年2月7日-10日,中国地震局联合总参测绘导航局等
五部门对”陆态网络”进行总体测试。测试专家组严格按照测试方案对工
程建设内容与规模、总体技术指标、功能和产出进行了详细测试。经过测
试,专家组认为,项目工程建设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
通过5年的建设,陆态网络完成了260个基准站、1000个区域点、30个连续
重力观测站、70个INSAR角反射器,以及6个部委数据系统的建设工作。工
程产出的结果包括基准站坐标成果及速度场、区域网点坐标成果、全国速
度场、重力梯度以及INSAR干涉结果等。
同济大学代表教育部承担的主要内容为:河北张家口、山东淄博、甘
肃平凉、甘肃天水、内蒙正蓝旗共5个基准站以及上海金山、嘉定、滴水湖、
庙镇以及安徽的祠山岗共5个区域站,另外还有河北张家口一个并臵的连续
重力站的建设任务。所有基准站均在2010年上半年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
顺利进入试运行。区域站于2008年5月完成建设,并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
两次进行了联测(连续四天四夜)。此外同济大学还承担了可移动基准站
实时定位软件系统的开发等任务。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一种空间对地观测新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