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除夕夜思念亲人的诗句
(精选10句含作文素材)
1.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高适《除夜作》??
释义:旅店寒灯下难以入眠,游子心事为何愈发悲凉?以孤灯映照除夕的冷清,直击漂泊者思乡的痛点。
素材运用(238字):
除夕的灯火是团圆,亦是孤独的放大器。高适用一盏寒灯戳破了节日的表象——当万家欢聚时,有人却在异乡与影子对酌。这种对比恰如现代社会中的反向春运现象:年轻人因工作滞留城市,父母独守空房看着春晚重播。我曾见过地铁站里,外卖员对着手机视频中的年夜饭哽咽,身后霓虹将他身影拉得老长。这何尝不是当代的旅馆寒灯?科技的便利让思念触手可及,却也让缺席更显具体。当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传承时,或许更该关注这些被节庆边缘化的群体。毕竟,真正的年味不在鞭炮声中,而在每个游子能安心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释义:故乡亲人此刻正思念千里外的游子,而漂泊者只能任白发在年岁更迭中疯长。
素材运用(217字):
时间在除夕夜具象为染白双鬓的霜雪。高适用霜鬓丈量思念的长度,恰似现代人手机相册里的父母:去年团圆照中的黑发,今年视频通话里已藏着银丝。某纪录片拍摄留守老人,他们把子女寄来的年货堆在神龛前,像供奉着触不到的亲情。当我们用就地过年彰显责任担当时,是否听见电话那头小心翼翼的叹息?有公益组织发起代送拥抱活动,志愿者代替游子拥抱独居老人,这何尝不是新时代对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温柔回应?岁月从不停留,但人性的温度能让思念跨越时空。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释义:爆竹声里旧年逝去,春风裹挟屠苏酒香带来新生,热闹中藏着对岁月更迭的怅惘。
素材运用(205字):
在禁放烟花爆竹的都市,电子鞭炮声中的除夕更像一场行为艺术。王安石的爆竹声本是驱逐年兽的利刃,而今却成了环保与传统的博弈焦点。某创意团队用激光投影重现儿时鞭炮场景,老人们颤巍巍触碰光影,仿佛抚摸消逝的年味。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修复师,他们用数字化技术让斑驳的飞天重生。当传统仪式被迫转型时,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形式,更是那份春风送暖的希冀。就像冬奥开幕式用微火取代熊熊圣火,文明的传承从不在固守表象,而在点燃心中的光。
4.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白居易《除夜宿洺州》??
释义:相隔万里的离别累积成岁月,唯有一盏孤灯见证今夜难言的情愫。灯火的微弱与思念的浩瀚形成残酷对比。
素材运用(223字):
现代人的孤灯早已进化成手机屏幕的冷光。白领李薇在纽约公寓里,用微信同时参与三个家庭群的视频通话,窗外时代广场的倒数焰火成了她万里经年别的注脚。社交媒体创造着在场补偿的幻觉——朋友圈九宫格年夜饭、抖音合拍虚拟举杯,但这些数字化的团圆更像一场精密的自我欺骗。就像白居易的孤灯终究照不亮万里山河,我们精心修饰的云过年也填不满缺席的沟壑。人类学者项飙提出附近的消失,当亲情沦为点赞列表里的符号,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孤灯此夜情:不是用科技消解孤独,而是承认思念本应有的重量。
5.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刘长卿《新年作》??
释义:愁苦面容与斑白鬓发,在春日来临之际更显刺眼,揭示岁月流逝与亲情缺席的双重痛楚。
素材运用(215字):
当代年轻人的断亲现象,让刘长卿的诗句有了新解。26岁的程序员王浩连续五年未归家,视频时用美颜滤镜掩盖黑眼圈,却不知母亲早从快递地址发现他换了三个出租屋。社会学家提出数字孝悌概念:购买智能手环监测父母心率、订购生鲜配送代替陪伴,这些看似温暖的举动,实则是用技术手段合理化情感的疏离。就像诗句中明日又逢春的荒诞——春天本该带来希望,却反衬出漂泊者的沧桑。某AI公司开发虚拟亲人全息投影,引发用代码伪造亲情是否道德的争议。当技术试图修补血缘裂缝时,我们或许更需要重拾衰鬓逢春的勇气:直面缺憾,才能让思念落地生根。
6.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释义:难以承受漂泊之苦时,偏偏迎来辞旧迎新的时刻,新旧交替的喜庆反成漂泊者的酷刑。
素材运用?(231字):
在全球化浪潮中,漂泊有了更复杂的维度。菲律宾女佣玛利亚在香港雇主家看护婴儿,除夕夜她把雇主全家福P上自己的身影,背后却是十二年未见的亲生子女。崔涂笔下明日岁华新的煎熬,在跨国劳工群体中演化成更尖锐的生存悖论——他们用缺席换取家人的新春团聚。纪录片《归途列车》里,农民工挤在绿皮车厢中啃冷馒头,窗外绽放的烟花像在嘲笑他们的狼狈。这让我想到某公益项目反向年货:打工者把城市里地铁卡、咖啡券寄回家乡,试图用都市符号弥补亲情缺位。当岁华新成为消费主义的狂欢,或许真正的除夜之思,在于承认漂泊本身就是一代人的集体乡愁。
7.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释义:岁月在忧患中凋零,衰老与光阴流逝的惊心感交织,道
文档评论(0)